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沈从文小说《丈夫》与《连长》可以代表其小说世界里"乡族"与"军族"的两个题材,在"乡族"与"军族"的叙述维度中,作者隐含的"生活"与"生命"观多有抵牾,充满了潜在写作的无意识悖论。  相似文献   

2.
对于残雪那晦涩难懂的小说文本,评论界历来褒贬不一。她虽有着"东方卡夫卡"之称,但其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不能与卡夫卡的小说比美。残雪的小说不仅以其对异化世界的个人化书写,更以无逻辑、碎片化、模式化的文本形式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心理,以致于其小说创作走上了个人化写作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无论作为"京派"代表作,还是作为80年代"重放的鲜花",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80年代文化探讨的热潮中,他的文章如同一股清风,唤起了人们对被遗忘的角落的记忆。本文从其小说"文化味"着手,揭示汪曾祺小说世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汪曾祺本人通过小说所传达的思想讯息,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一注脚。  相似文献   

4.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6.
晚清有一类特殊的小说现象——标"新"小说,其肇端实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这篇小说的诞生与梁氏长期以来的求"新"意识密切相关,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中,也表现在实践上,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推动了社会思潮的转变。《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酝酿已久,在小说变革接近临界点时刊发,是"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亦开启了标"新"小说的创作风潮,并对这类小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从充满主体色彩的回忆出发,重新建构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呈现明显间离色彩的"马塞尔的世界"。在后者的世界中,叙述者却再三申明自己所表现的乃是真实的生活本质。这种从内在出发,对生活本质所进行的重估,宣示了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体式对于唯一、超验之"理式"的反叛。这一反叛绝不仅是马塞尔梦幻般的私语,更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以他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对上海生活的熟悉,创作了具有浓郁"新感觉味"的现代都市小说。他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传达出对都市物质文化、都市女子的迷恋,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总是让小说中的女性披着一层黑色"面纱"。他透过人们的"黑色眼眸",在"黑白世界"的对照中去审视和书写都市男女的生活,表现都...  相似文献   

9.
小说《白鹿原》堪称民族史诗,它描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的变迁历史,同时也描述了生活在男性世界中的众多女性,她们和其中的男性一起构建了"白鹿原"世界。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生活其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其悲剧人物生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语境下,本文从小说结尾的"结构"与"解构"、"现象"与"本质"、"作者"与"读者"三个维度,对小说结尾"结构"的"二律背反"、"现象"世界的"本质还原"、作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的三重对话关系予以阐释,旨在还原小说结尾的人为"建构性"与"解构性"。  相似文献   

11.
论韩少功新世纪中短篇小说叙事的世界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少功新世纪中短篇小说在文体探索与叙事革新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具体表现为:布满空白、结局不确定的开放式结构,将读者拉入小说创作及其意义生成过程中;充斥全篇的叙述自我指涉,将事件各种可能的结局并置,使小说承担起破解"生活的丰富性与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功能;以貌似轻佻油滑的叙述流,述说实则沉重严肃的故事,达到"以轻写重"的张力效果;非个性化的叙事人在多重身份间转换述说,使得小说避免了单一的宏大或私人叙事的陷阱。韩少功这些探寻小说形式可能性的努力,为小说文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成为中国作家融入世界文学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帕梅拉》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就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阐释帕梅拉和B先生各自的内心矛盾纠葛及其各自自我追寻的历程,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叶旦捷 《东方论坛》2011,(3):59-63,85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小说与哥特式小说同属鬼怪小说,它们都使用"灵与肉"、"罪与罚"、"死亡与复生"、"此岸与彼岸"的母题。但是,前者关注"灵"与"肉"在人身上的地位,后者则关注"灵"与"肉"的冲突;前者根据"人"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后者则根据"神"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前者表现"死亡"悲剧时关注面比后者更为广阔,使用"复生"的母题也比后者更多、更积极;前者的"彼岸"是"此岸"的翻版,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而不绝",后者则将"彼岸"描述为未知的世界、将两个"世界"的关系处理为完全隔绝。因此,《聊斋》中的鬼怪小说具有独特的"中国式"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在晚清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承担起开化民智的重任,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得到更明确的认可;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萧红文人自觉的一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散文化艺术风格和充满女性关怀的视角,以"寂寞独语"的叙述方式,勾画了松花江岸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人们的愚昧麻木的生活,发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喊。整部作品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暗涌着情绪。《呼兰河传》有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其"散文化"和"诗化"的叙事特征,造成了小说语言的陌生化,也造成了故事当中的许多"空白点",激发了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另外,《呼兰河传》里还充斥着反讽的叙事特征,使小说以一种"含泪带笑"的方式来完成国民性的批判,以此实现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看来差异巨大的三书,都以一块"灵石"的意象打头并契合中心人物、隐含主旨以贯穿全书,从而三书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石头记"。"石头记"叙事模式源于中国古人以"天人合一"把握世界的方式和古老的石文化传统。"石头记"叙事模式的生成与存在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立体网状系统,各代表性作品与流派自其异处而观之各有千秋,自其同处而观之实千部一贯,无非这一巨大立体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结",因此古代小说研究不能过重作品个案与类析而忽视旁通。"石头记"叙事模式虽然是所谓"老套情节",但不能仅仅视为后先模拟甚至变相的抄袭,而应该承认其为文学发展演变一个规律性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演进中不断自我调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无疑是来自于前代的文体,该文体获得娱乐精神从而性质发生转变显然有深厚的原因: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前代"小说"之精神。先秦以来民间就存在着"小说"(说故事以求娱乐)传统,这类故事形成文字后就被收录在"小说"名录之下。唐传奇的产生过程,证明其确实继承了"小说"传统。正是"小说"娱乐精神融入叙事性的杂史、杂传以及宗教宣传,才改变了后者的文体性质,使得它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传奇"。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由早期的简单模仿,到受其影响更深从而转向怪诞小说的创作。但施蛰存小说的怪诞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怪诞,重在表现人类的一种"恐惧"心理。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指向不可确认、无法言说的事物。而爱伦.坡的小说重在渲染一种"恐怖"的气氛,极力刻画一种恐怖的场面。爱伦.坡小说的离奇故事带给读者恐怖的体验,但未曾走入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这点来看,施蛰存对爱伦·坡的小说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穿越小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穿越时空这类文学作品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迅速走红,成为21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大众文学题材之一。穿越小说大多融汇历史、言情与玄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讲述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由于其浓郁的梦幻色彩,受到了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穿越"像一场华丽而旖旎的"心灵旅程",以白日梦的形式起到了舒缓现实世界压力的作用。但是,从"穿越"的风靡走红,也折射出了当今青少年世界的一些现象,如偏执的世界观和视角、对现实的迷失及幻灭感、"拒绝长大"的逃避倾向、严重的功利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穿越小说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方面积极关注并加以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20.
红柯是中国西域小说的重要代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独特的西域世界。这个世界,有一般西域小说的壮美人性和壮丽文化,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特质;同时,这个世界还由于"底层写作"的渗透,呈现出某种贫瘠,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现实关怀精神。后一点,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