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意境新义的理论来源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重要问题。以往的研究由于无法明晰作为中国传统固有诗学名词的意境如何与西学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因而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对晚清文献使用意境一词的考察,可见出意境在晚清还存在另外一种使用形态——对西学的格义。这种格义使意境与西学发生了意义上的互渗,从而成为意境意义古今转换的原动力。王国维创造性地将这种经过意义转换后的意境运用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使意境的新义得以确立。王国维这一批评实践虽然使意境重生于现代文论话语之中,但也因此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3.
告别西学方法与中国文学对象的百年错位,返回彼此契合的逻辑正态,这是检测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王国维作为现代学术先驱,在1904—1908年间,留下了从《红楼梦评论》之错位到《人间词话》之反正这段学术史曲折。错位的症候在于,当他让叔本华(方法)牵着中国文学(对象)的鼻子走时,对象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被牺牲;反正的秘诀则是,他把西学原型的若干思想资源重铸为契合对象的思辨方法,这在学术上属于高难度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刘开云 《江汉论坛》2007,(10):92-95
130年前(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降生于浙江海宁.80年前的端午节前夕(1927年农历5月初3),身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王国维先生纵身投入颐和园昆明湖,追随屈原而去,一颗璀璨耀眼的学术巨星就这样陨落了.两年后(1929年),学术巨擘陈寅恪先生撰写祭奠碑文,盛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言而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那个时代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先生所崇尚和践履的学术精神,亦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5.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中国学术明显受到西潮的影响 ,以西学分科为基准来认识和调整既存中国学问 ,是许多学人遵循的主流取向。一些人在回向中国传统寻找分类体系时误将图书四部分类视为学术分类 ,实则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现在清末办理各类新学中的学科分类。清季学人曾据“学”与“术”分的传统观念将学问分为“学理”和“致用”两大类 ,但以 (日本式 )西学分类来规范中国学术的方式最后得到确立并基本维持到今日。不过 ,向不提倡分科的中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系统 ,在不少地方与西学并不能充分吻合。“国学”在新的分类中究属何类即困扰了民初许多学人 ,实际也影响到今日学者对“汉学”学科定位的思考和争议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8,(1):104-110
论章太炎学术之一隅,可以三隅反。考其朴学著作《〈管子〉札记》《〈管子〉余义》,将有助于其治学得失的辨析。他将民族革命、种性传承的政治使命融入学术研究,发扬了司马谈所言百家学术皆务为治的求实为公精神。他在文本训诂中继承王氏父子声训之法,并融入自己的转注理论,深得王氏嫡传又有独得之见。他援引西学诠解本土典籍,虽为传统学术指出新的发展方向,却因牵强出现方枘圆凿之弊。他以古谶释读古籍,使被考据文本披上诡谲怪异的外衣,阻碍了清代正统派殿军科学、求是的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晚清中国人之接受西方文化,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单线条的上升和变化过程。这个说法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后人一直延续了这一观点。但是,实际上,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前者体现在魏源的探索和观念上,后者体现在徐继畲的探索和观念上;前者的历史行为是自强运动,后者的历史行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两个主题的自身成长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诗格》主要是探讨诗的创作规律的。《诗格》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创作理论的发展。佛教对于诗人的影响 ,最主要的还是禅宗的思维方式。意境说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综合美感规律的探究。意境说形成后 ,逐渐成为古代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核心 ,也逐渐成为现代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以翻译引进西学,在西学中求得救国之策、强国之法,改变中国受外侮的命运。晚清社会现实决定了西学翻译与强国探索之间的关系。将西学、翻译和救国三者联系起来,分析华人救国之路的探索和传教士强国之策的译介在晚清三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历程、特点和相互关系,探讨强国探索影响下的传教士西学翻译的特点,提出翻译研究和历史研究应结合起来,尤其关注特定历史转折期中翻译所具有的特性以及翻译与历史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杨海文 《云梦学刊》2010,31(1):19-22
从所出之书、所发之文、所开之会、所编之作四个方面集中展现个人2008年的“国学功课”,显示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对于国学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与提高所起的作用,同时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普通人文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一百年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作了反思.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启蒙倾向的西方思潮、特别是近现代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发生大碰撞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一传入,其分歧不在是否应当,而在怎样使中国走上民主科学的道路,后来的对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实的政治斗争发生了重要变化,二者之政治背景不同所致;而科玄论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这两种最主要思潮的论争在中国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报章文话和白话语体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白话化和欧化是报章文话发展演变之大势,极大地打破了文言的旧格局,开辟了一条与白话文运动貌离神合的言文合途径。与此同时,报章白话的文话化与近代化,亦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向。报章文话和白话这一不约而同的演化趋势,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书写语言的历史面貌,乃至左右了其历史走向,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书写语言的近代化进程及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宋君健 《云梦学刊》2009,30(6):12-17
我国近代自1903年国学得名之后通过康梁新学、章门五王.唐文治、钱基博的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三个支派的传承和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国学原义是不同于西学东渐之前的汉学的新学:国学经典多但整体缺少新思想资源,官学文化的等级人治思想滋生特权,兵家学说泛化后毁规则、坏诚信,易经八卦多迷信少科学等负面文化因素应予剔除。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选,为遏止时下社会文化的国学乱象,宜加强墨家理念的研究,普及国学中的“小学”等儒家伦理和行为规范以重建“礼仪之邦”的道德长堤。  相似文献   

15.
吉林西部蒙边地区位于黑吉辽和内蒙古四省(区)交界处,清末民初是其商品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外力和国家开放政策的双重作用促使区域内人口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发生变革,在这些有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该地区的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等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近代商品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巨龄 《云梦学刊》2006,27(5):145-151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和人员大改组。回族报刊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封建主义尚未根除,民主意识已见端倪。丁宝臣、丁竹园、刘孟扬等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和王浩然、王友三、张子文等开明宗教领袖的两支队伍形成。这为以新闻传媒形式开启民智,唤起回族人民爱国兴教提供了组织准备。《正宗爱国报》、《回文白话报》,以及《清真学理译著》等回族报刊的出现,显示了回族人民参与社会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是其自我教育,逐步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为此后回族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回族报刊,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史,以至中国报刊史上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18.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国学中,历来有和谐思想之要素。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礼之用,和为贵”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27~1935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在总体上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一系列自觉认识,并渐成共识之势.这些自觉认识和共识之势也体现在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袁庆述 《船山学刊》2003,(1):59-61,67
叶德辉和他的《观古堂藏书目》@袁庆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