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余华早期创作中,《难逃劫数》所包含的阴谋、死亡与宿命等暴力叙事手法在令读者心惊的同时代表着余华一个创作时期的成熟。而由作品人物、读者与作者共同承担起的对话者形象将作品中弥漫的逃无可逃的宿命感解读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真实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库切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基础的《耻》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小说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为背景,讲述了白人卢里和露茜父女深陷生存困境的故事。他们的遭遇如实地展现了生活在新南非的白人如何一步步丧失话语权,陷入生存“耻”境,最终难逃历史性悲剧宿命的图景。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个体生命历史宿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十二支曲,不仅分别预示着十二金钗各不相同的悲剧命运与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对全书艺术结构有着指导意义,而且作者对它的排序也颇值玩索。这些曲子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有一种两两联袂,成双成对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显同的对比、对照关系。人物分成两个列队,以黛玉为首的是贾府之外戚和贾府的小姐,以王熙凤为首的是贾府的奶奶(孙媳)。人物排列既不按年令长幼也不以血缘亲属为序,而是以与宝玉关系亲疏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特别是早期先锋作品中,人物时常作为一个符号在命运的牢笼里争扎,总是逃脱不掉循环轮回、难逃劫数的命运,于是作家便用人的荒诞、死亡、欲望、命运等主题书写了一个个绝望的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作品里试图寻找对宿命的抗争方式,但发现人怎么抗争也争不过命运。在这种”屈服”下,余华积极地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在存在中去发现”生”的意义,用”存在”和宿命进行抗争。可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当下社会,终于发现:原来欲望,才是小说中人物走不出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可以从多角度探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成因。文章认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宿命的操控与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主人公在自由意志的指引下与宿命抗衡的努力,彰显了人性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蛙》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论在叙事情节还是在叙事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都是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以创造生命为女性宿命的原型意识,对女性以回归自然生命为途径的救赎之道的表述,对侧身于现代性历史之流的个体生命的孤独感的探索,通过两部作品中的核心女主人公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对两部作品的叙事意识互文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5,25(2):35-36
黑山庄的庄头乌进孝在雨涝冰雹的大灾之年竟然为贾府送缴大批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和新鲜粮物,共折银2500两的巨额地租。农民们的终年辛劳创造的财富却成了地主阶级不劳而获的贡品,此举再现了清朝前期的田庄制度对农民的盘剥压榨惨状。贾府主要是靠地租来维系其奢糜生活之巨额开支的,但这种不合理的剥削制度预示着封建统治基础终归要走向崩溃的必然命运,贾府的式微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构建及其文学成就的代表应首推以湘西为题材和背景的小说.在这类小说中存在着共同的潜在模式,即抛物线结构.地域环境文化的积淀,泛神论影响下的宿命感,以及作者自我追求的经历等方面是这一结构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贾母是<红楼梦>中贾府的老祖母,是家庭中的掌权人物,是贾家家族秩序的重要支柱和象征符号.贾母出身富贵,恤贫怜老,博学多识,而且能够独当一面,具有卓异不凡的领袖才能.贾母女性统治神话的悲剧是男性文明衰落的必然,是女性的性别悲剧的宿命体现,也是贾母对自身生命质量超越的悲剧.贾母统治反映了曹雪芹潜意识中的母亲崇拜,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1.
自明初朱元璋赐词曲予王公贵族开始,王府就一直延续着演剧的传统。至清代,尤其在晚清时期,王府的堂会演剧更加兴盛。王府堂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由王府戏班表演,可自娱可娱宾,最具王府演剧的代表性;一种由传差来的职业戏班演出,主要用于酬宾。王府堂会演剧为戏曲演出史增添了一段辉煌。  相似文献   

12.
公馆建筑长期以来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近代成都的公馆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历程,是岁月的积淀,也是时间的传承。旧成都的公馆作为成都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成都文化的一个标志,承担的正是成都的历史风貌、文化脉搏。逝去的公馆所包含的老成都中上阶层生活传统也应该是这个城市在特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公馆做了概括性的描述,着重探讨了旧成都公馆的地域特征即其所体现和包含的旧成都地方文化色彩,并对如何开发成都的公馆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清代王府建筑集中位于北京内城,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中,端郡王府虽然已经在城市历史发展中消失,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比各代地图及现场调研分析等方法,挖掘王府建筑与园林形制的特点,追寻并整理王府沿革、建筑布局、形制比较、附属园林和府址现状,对北京王府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礼貌原理、权势关系和博弈论解读了《红楼梦》中的策略性沉默语言现象,并指出了策略性沉默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适当地运用沉默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从而增强人际交往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其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好莱坞先后两部《功夫熊猫》的上映引发了中国观众的热议,其中主人公阿宝的文化身份问题更是争议的焦点。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片中蕴含的中国元素,然后分别从颠覆"熊猫"的符号、"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以及惊险而幽默的好莱坞式风格等方面阐释了片中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旨在说明阿宝实质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建有50个藩王府。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及其与朱明朝廷、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联邦运动是19世纪后澳大利亚民族与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因拥有稳固的社会基础,这场运动得以在“平坦而畅通的”道路上发展,进而彰显出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在平稳的嬗变中完成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形成满人、汉人、蒙古人与回民等人群与维吾尔人杂居的社会格局,随之带来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吐鲁番非伊斯兰信仰的处所有官府坛庙和佛寺道观,其中尤以佛寺道观庙宇成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吐鲁番佛寺道观庙宇建构了信仰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桥梁,其从清代至民国前期经历了兴衰起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秩序,它将怀疑原则制度化,从而使反思性选择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机制,而最能表达反思性选择机制的是"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选择的多样性和制度的反思性使得极端关注身体的反思性自恋成为自我认同的另一个机制,最能表达反思性自恋机制的是"生活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