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3.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是中外史学界中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就是说它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显而易见,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光荣革命”是否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用英国史学家詹尼弗·卡特的话说:“关键问题是它只是把一个新国王推上了王位,还是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因此,对“光荣革命”前后以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关系为核心的中央权力结构作一比较性考察,无疑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这一事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关于“假借”和“通假”,人们往往由于对它们缺乏严格的区分,而把二者混淆起来。在目前通行的一些古汉语方面的论著里,对二者的区分就不大准确。比如有人说:“假借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还有人说:“在古音通假中,除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外,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却因同音而借用的。”前者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后者认为“假借”是“通假”的一种,这样就给人们的学习造成混乱。笔者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应严格地把二者区分开来,不妨在此谈谈自已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5.
也考冯梦龙的“社”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于冯梦龙的“社”籍,学术界历来育所争议。有人认为他参加过“复社”,也有人认为他只参加过一种“韵社”。由于有关冯梦龙生平的材料太少,要作出最后的确切判断是困难的。但现有的确凿资料已证明,冯梦龙一生至少参加过两种“社”(请注意,是两种“社”,而不是两个“社”),而结社的时间,性质及参加者均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对于最后一句“无所取材”四字注解分歧颇大,故解释也五花八门。有人将“材”解释为“哉”,说子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有人认为“材”通“裁”,说子路不能剪裁自己;还有人用本字解释“材”,认为是无法获取桴材。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二用“使”字(或“使得”)构成的结构,有人认为是一种动宾补结构,有些人则分别称它为“递系式”“递谓式”“兼语式”等。总之,他们是把“使”字连同后边的名词性成分看做一个语言单位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在“使”字后边可能出现怎么样的一些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 “女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不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而且就其遭遇而言,两者也是相似的.在人类文化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性时而被奉为女神、天使、主宰,时而又成为妖女、祸水、奴仆.至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所引起的反响,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这纯粹是一种政治限定,应从文学与批评的殿堂中驱逐出去,对它不屑一顾.斯坦利·费什说过:“就文学而言,我不认为女权主义是一种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奇怪的、有说服力的修辞活动”,而弗兰克·伦特里契亚则宣称:“我对女权主义是以批判的态度运用的”,认为“它们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实在论,常常创造出一种邪恶的精灵来表现男人”,所以他“不希望看到某些女权主义理论继续下去”.但也有人持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它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之后的显学,预  相似文献   

9.
对于“没的V”、“有的V”这种结构,有人认为其中的“没的”是固定组合,有人认为是“的”字短语.本文认为这些观点都难以成立.本文论证了结构中的“的”不附着于“没”,而是附着于它后面的动词.“没的V”的结构层次为“没/的V”.“的V”是“的”字短语在动词“没”和“有”后面的变体.“的 V”与“V的”有两点差别:(一)“的V”是粘着的而“V的”是自由的.(二)“V的”往往是多义的,而“的V”是单义的.在表受事的前提下“V的”与“的V”可以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仍然选用了韩愈的《马说》。其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历来被认为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鸣之”二字,释法已有好几种[注]。因为“之”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鸣之”。最初,有人认为“呜之”是“之鸣”的倒装,“之”指代千里马。这种讲法不合古汉语倒装规律,是把语义与语法混为一谈了。后来有人认为“鸣之”与前面两句中的“策之”“食之”相照应,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使它鸣叫(使动用法)。这种讲法在语法上似乎有道理,但在语义上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11.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话”是元明说唱文学重要形式之一。1967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竹纸刻印的书籍,内除一本南戏《白兔记》外,其余都是“说唱词话”,共十六种。近年来有人据此推断《金瓶梅词话》的成书问题,造成了混乱。曾有人提出,词话之“词”,“可有三种解释:一词调之词;二偈赞之词;三骈丽之词。”更有人认为,词话就是“有词有话,即有说有唱。词泛指诗、词、曲等韵文而言”。实  相似文献   

12.
在前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有人根据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作用的增强,宣称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已经发生了“质变”或“部分质变”。如有人认为,由于国家通过税收的手段转移一部分国民收入,工薪收入者加入社会保险并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需要使用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所以,国家就“不再是一种可以被认定为附属性的社会关系”;还有人说,资本主义的国有制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因素,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就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某些规定;等等。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几乎是一个完全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以应有的重视”,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了,但仍有人看不到二者的区别。有人说;“知识即能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能力”;也有人说,学生只要熟读教科书,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智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认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7,(10):58-59
以毒攻毒是五毒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其实都不对。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一命题。对这个命题,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恩格斯这一命题是错误的,是与后来他和马克思共同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相矛盾的,恩格斯后来抛弃了这一观点;也有人认为,恩格斯这一命题中所说的价值不是指价值实体,而是指比较价值或价格;还有人认为,恩格斯这一命题是完全正确的,与后来他和马克思共同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他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价值实体,而不是指交换价值或价格。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就是最后一种意见的首倡者。我认为,冶方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是符合恩格斯这一论述的原意的。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调整人类相互行为的一种社会秩序,是以强制作为制裁的手段来对付对立行为。国家创造或实施法律,亦即以国家机关名义来执行任务的个人在创造或实施法律;国家是一种中央集权他的法律秩序,构成国家这种社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法律关系;但国家不是“法律的上帝”。纯粹法学说的任务在于分析实证法的结构,因此不能解答一种既定的法律秩序是否合乎正义的问题。正义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义并没有客观标准,它是建立在人们的主观情绪因素上的价值判断。二元论者把法律分为真实法与实证法,如卢梭认为法律是表达“普遍意志”、德国历史法学派认为法律渊源于“民族精神”、社会速带关系说则认为只有符合“客观法”的实证法才有拘束力;但是他们对所谓“普遍意志”、“民族精神”和“客观法”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的问题都没有提出答案,实际上只是以一种超级的法律来为实证法辩护而已。因此纯粹法学说坚持将正义与法律划分清楚。  相似文献   

17.
对鲁迅的《湘灵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歌颂我们党的红色根据地,赞美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军事“围剿”所取得的光辉胜利的。首次提出这种看法的是周振甫同志。有人持另外的看法,简要说来,认为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揭露,也是属于“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伟大诗篇之一。我同意后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共同美”?目前人们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至少有以下三种不同看法?一是从人的审美感受出发来理解“共同美”。有人认为,所谓“共同美”,就是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以及由此得出的相  相似文献   

19.
语气·语调·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气、语调?语调和语气是什么关系?有人说语调就是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贯穿于全句,有人则认为是一种语流的调子,主要表现在句尾。有人说语气就是口气,有人则认为是全句所包含的情绪。至于二者的关系,多数人主张语调是表现语气的手段,但也有人提出语气是语调里所包含的一部分内容。①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语调是一种“没有自己的成段的音素”的“助词”。②这些意见虽然没有展开论争,但分歧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以为,要全面展开本文的论题,对这些分歧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相似文献   

20.
“相”字有互指和偏指两种用法,这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相”字偏指时的词性问题上,各家的看法就很不相同了,有人认为是副词,有人认为是代词。认为是副词的人也承认这时的“相”具有称代或指代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便出现了“指代性副词”、“称代性副词”、“代词性副词”、“副词活用兼起代词作用”、“省略宾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