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群伟  周德群 《管理学报》2008,5(5):688-691
技术进步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使传统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措施受到严峻挑战,回弹效应的测算也随之成为关注的焦点。针对现有文献研究的缺憾,引入影响能源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因素,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量化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进而构建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回弹效应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并显示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1997-2008年的统计数据,首先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能源效率存在着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扩散效应在逐步增强,极化效应在逐步减弱,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巨大消耗,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变得越来越大,能源问题已经变成中国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既要保证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又要减轻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压力,提高能源效率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能源效率为中心,通过对能源经济效率指标、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和能源生态环境效率指标进行研究,把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很好的结合,并针对能源效率的现状,提出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一些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结合了对能源效率指标的分析,建立了发电厂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构建了发电厂能源效率的系统图。希望通过本文对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的分析,为中国的能源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对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这种空间溢出作用在逐渐增强,同时,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博  沈坤荣 《管理世界》2013,(10):6-18,187
本文在政府干预背景下经验分析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市场机制主导的企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由于政府干预和环境治理的"搭便车"倾向导致产业集聚无法对能源效率产生预期效果,能源效率与表征区域聚集的城市密度呈U型变动特征。此外,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对改善能源效率未能发挥应有效果。控制政府干预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变量后发现,金融发展规模扩张、地方政府干预增强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以及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的道德风险,均会抑制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改进,金融发展效率提高则有助于产业集聚提升能源效率。然而由于存在环境质量治理的市场失灵,借助市场力量和政府适度干预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间普遍存在的替代效应,本文通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考察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部分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起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软技术的贡献甚至已超越了传统科技进步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框架.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总数和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各省份GDP,CO_2和S0_2排放量为好和坏的产出指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BC~2-DEA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分析比较全国整体、各省份和三大地区的能效差异;给出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4类模式,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提高能源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市场化水平和能源价格的提升对提高能源效率有积极影响,但是目前这两种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能源社会核算矩阵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扩展建立了2005年中国能源SAM,通过设定能源效率不变和提高两种情景,构建了能源SAM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定量测算了不同情景下四万亿元投资对各部门总产出、GDP、能源需求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测算结果说明在能源效率不变的情景下这一投资将带来GDP增长59702亿元,能源需求增长52739万吨标准煤,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能耗4.932%;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5%的情景下则可以带来GDP增长59795亿元,能源需求增长51212万吨标准煤,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效应降低单位GDP能耗5.419%。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分析框架,并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1980 ̄2005年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能源比率和劳动—能源比率差异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36.54%,45.67%和17.89%;(2)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是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此外,增长方式趋同的东部地区能源效率也存在显著收敛趋势,而中西部能源效率内部差异呈现波动性变化。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只有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扩散才能有效提高落后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结合能源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以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为投入指标、经济产值为产出指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 DEA方法建立了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6年我国30个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通过规模收益分析和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1.
提高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机扰动和外部环境是研究能源消耗产出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传统的DEA模型无法剔除非期望产出对效率值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四阶段Bootstrap-DEA-Malmquist模型,采用199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松弛指标调整能源投入,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扰动,并借助Bootstrap随机抽样法进一步减小由于样本差异造成的影响,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能源效率的估算具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后得到的能源效率值、技术效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调整初始投入后的技术进步值有所上升。此外,考虑环境因素时,能源效率值下降,但是进一步运用Bootstrap随机抽样法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后,能源效率值有所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从能源效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剥离,获得更为准确的能源效率值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值。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现有能源效率测算未把灰霾作为环境约束这一问题,基于非参数前沿构建了不可分的混合测度DEA 模型,将致霾污染物SO2、NOx、CO2和烟(粉)尘作为非期望产出,对各省份2010-2013年灰霾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更加科学的测算,结果发现: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比较大;东部平均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我国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3。通过Tobit 模型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能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影响力和能源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我国区域间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节能减排潜力方面,我国各省份的能源节约潜力和致霾污染物减排潜力都很大。这些结果有助于制定能源节约和灰霾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的提出不仅是电网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各国能源和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需要。可再生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突出代表,其分布式发电系统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天气等因素导致的可再生能源高度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却给智能电网系统的稳定带来很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并发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优势,本文从微观运营的角度,研究带有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多对多"能源网络供应链的买电决策问题,求得能源集成商的最优买电量,以及能源短缺成本、发电厂产能、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等参数对最优解的影响。本文发现,发电厂产能对能源集成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策略有直接影响。并且,可再生能源产能较大的能源集成商因为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反而会提高买电量。本文的结论能帮助智能电网节省用电成本,为实现节约型、可靠型和稳定型电网系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以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进而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标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政府科研支出、技术进步、能源价格以及资本调整速度都对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有重要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切照旧情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节能潜力也可达到5%左右。而在政府制定适当的节能政策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的节能潜力可以达到14%至17%左右,但是更高的节能目标不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构,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本文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将制造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纳入产出变量,首先构建SBM模型对我国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对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地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采用Tobit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历年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44,总体处于中低等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内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规模效率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分别为0.079、0.123、0.172和0.104。除经济发展水平外,研发投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缩小空间差异,总体上应采取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国企公司治理等,而各地区应依据综合效率分解结果及各因素影响效应采用相适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Any personal or societal activity, besides bringing us benefits, also carries some risk. Energy production and use are no exceptions. In order to judge these risks, they must be quantified, and the risks of all alternative methods of producing this energy must then be compared among each other. These risks originate in many parts of the energy cycle; they are diverse in character and involv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opulation.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many aspects of risk so that only reasonably comparable categorie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risk literature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applicable to power production plants as they could be built today i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This review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ossibility of severe accidents occurring, which attract so much attention in our modern societies. It turns out that the health risks of routine nuclear energy production are lower than the risks of other energy options, particularly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e probability of a severe accident occurring is far higher for all conventional energy options. Only the renewable systems utilizing the energy of the sun and the wind are not susceptible to severe acc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