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常语言是哲学语言产生的基础,但哲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相互区别.日常语言具有经验性、非系统性和含混性等特征;哲学语言具有超验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特点.探讨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差异性,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哲学语言的本质,以表达哲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使用任务语言教学法时教师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务语言教学法认为 ,在完成一系列语言任务的同时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在使用任务语言教学法时 ,教师应该了解和把握学习者先前语言水平和语言素材的难易度 ,应该精心设计和选择学习者力所能及的语言学习任务 ,应该控制和调整任务完成的节奏和时间 ,应该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充分实现任务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是一种行为,语言和心灵、精神的关系密切,语言是一种关系、一种社会的技艺,谈论语言意义时不应忽视语言的人际性和行为性;所有过程、行为、事件都在世界中发生,语言不能脱离世界,语言和现实是从整体上相联系的。语言和人、语言和生活世界之间联系密切,语言哲学研究有必要回归人本身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农村语言生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的新理念为农村语言生活提供了新语境和发展机遇,对农村的语言治理、语言生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提升、语言服务及农村主体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农村语言生活涉及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级和社区、群体、领域三个维度。构建和谐农村语言生活须充分了解农村语言生活实态,将语言扶贫的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目标相结合,制定合适的语言规划。为此,应当聚焦提升农民语言能力,促进语言沟通和谐;构建良性互动语言关系,保持语言生态和谐;重视农村语言治理,助力语言文化和谐;实施乡村推普方略,推动语言现代化和谐四个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语言安全包括语言交际安全、语言本体安全和语言战略安全三类,分别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作用于个人、社群和国家领域,三者的加合构成完整的语言安全概念。语言本体安全是语言交际安全和语言战略安全的基础和前提。语言交际安全和语言战略安全又对语言本体安全具有促进作用。网络语言安全作为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安全表现形式,需要依据相关法律,区分网络语言安全层级并进行精细化治理,注重各层级的关联,全方位实现网络语言安全。  相似文献   

6.
语言生活是分层级分领域分区域的,其各层级都有领域和区域的语言问题,因此开展领域和区域的语言生活研究十分必要。区域语言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区域语言关系、用语言支持区域发展两大问题。其中区域语言关系的正确处理,需树立语言资源观和语言生活和谐观,使区域内的语言、语言变体和睦相处,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语言合力;而用语言支撑区域发展,主要是解决好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的语言交际问题,全面精准做好语言服务,努力发展语言产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日益频繁。人类交际带来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加剧了语言竞争,导致语言霸权与语言濒危。语言的本质、社会价值和语言态度促使语言权利的产生,语言权利促使语言维护。国际社会濒危语言维护的措施与经验对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认识,尽管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家不尽一致,但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语言能力即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包括交流技巧)的总和,即语言学习者所具备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语言运用即在社会环境下正确运用语言和语言规则的能力。了解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相互关系及区别,可以对当前的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大背景下,语言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语言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语言系统更趋开放和复杂,非线性发展特征更加鲜明;语言发展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更加凸显,语言发展的内在确定性受到削弱;语言传播和发展的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分形趋于消减,语言分化趋势弱化,语言融合成为语言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民族的“语言接触”,产生了语言的种种变化,语言混合和语言替代是其中的变化形式之一。语言混合包括语码混杂、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语言替代有自愿的语言替代和被迫的语言替代两种情况,本文讨论了产生这些语言演变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2.
根据格式塔学派关于"结构同形"的观点,本文认为,引入"力"的概念能为"以形传神"的讨论铺平道路,即文学翻译要做到"神似",就必须充分考量原文的"神"力,"意"力和"形"力,并力争使三者融合.  相似文献   

13.
"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之比较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中"he"的位置一致,但其论旨角色不同,"he"在前句中是施事,但在后句中是受事.乔姆斯基中的"标准理论"以及玻尔马特"非宾格动词假设"理论和"普遍联系假设"理论对此现象进行了阐释.其中玻尔马特之"非宾格动词假设"理论对此及其他相关现象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以"凡"语说明某些"实"之得"名"缘由和某些"名"所指的"实"的内容范围,指明"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二、以"凡"语说明相同、相近、相因之"义"分别用相同之"名"或音同音近之"名"表示,指明"名"与"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庆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26-130
本文把教育比作一条艺术品加工的"生产线",把"皮格马利翁"效应比作"抛光"、"镀金",把期望理论比作"雕琢"、"打磨".正常的生产流程应是先对自然品进行雕琢、打磨,使其基本成型后,再抛光、镀金,形成最后的艺术品.但本文思考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先对学生(自然品)进行"抛光"、"镀金"("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再引导学生进行"雕琢"、"打磨"(期望理论的应用),以期打造理想的艺术品(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是受到广泛评论的文学作品之一,文章仅从其第二章入手,解析他利用“时间”的叙事方法来刻画出一个极度扭曲的灵魂,以及他以“时钟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不对等关系剖析主人公昆丁所表现出来的时间错位所带来的深刻隐喻。  相似文献   

17.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8.
“货币为人服务”作为一种货币理念是马克思在1847年提出的,2004年在《富国律》中实现,间隔138年。期间人们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其中欧文.费雪和凯恩斯贡献卓越。经济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发放标准”问题,其答案“货币为人服务”曾经在马克思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可惜被计划体制误解。弗里德曼是首个在货币中引入“人”的人,他使传统的“物币理论”变成了“物币人币折中理论”,“货币为人服务”理念取得阶段性胜利。《富国律》提出了完全的“人币理论”与“模型”,使消灭“失业、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成为可能,从而马克思所提出的“货币为人服务”的思想得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9.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法,则不必是。(2)原文本无讹误,下一“能”字,实应训“安”,是把“义”定义为“能安利”“天下”。(3)墨子实在是十分汲汲于用世的,虽又主张“爱民者非为用”,但并未绝对地排斥“用”,“非为用”也绝不是“必不用”;这里的意思是,“利”天下不是为了“用”天下,即“不必用”而“利之”,是“以天下为芬”而“利之”的。  相似文献   

20.
理一分珠是对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一人类思维中的基本问题的一种理解方式.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这种理解方式的特点其一,从形式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二,从内容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三,从价值论上把握一般与特殊.文章特别指出,在价值论上,佛道联结一般与特殊的方式是"否定的统一",而儒家联结二者的方式则是"肯定的统一",承认"肯定的统一"是儒家对一般与特殊关系的理解方式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