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将其精髓引入薪酬激励理论,以此设计出薪酬激励模式,对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及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激励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士萍 《理论界》2003,(4):104-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激励理论,主要有: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职务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事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而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赋予责任等从属于激励因素;ERG理论,认为生存(Exsistence)、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wth)这三个层次需要中任何一个的缺少,不仅会促使人们去追求该层次的需求,也会促使人们转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还会使人转而更多的追求低一层次的需要;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两类:一类是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则不是。高成就需要…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作为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纪律部队,要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落实。公安机关各项工作若想得到很好的落实,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居主导地位。如何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激励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根据心理学理论,激励是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激励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发现人格特征有影响激励的作用,但并没有具体分析人格和激励的相关关系。文章以西方“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点,结合中国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资源,初步总结出中国公务员的的“大五人格”,并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激励理论的归纳,结合重庆市行政机关公务员人格与激励需求偏好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确立相应的激励因子,才能使每个公务员产生满足内在需求的动力,为组织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管层股权激励是国际一个的长期性争议性话题,特别在金融危机下,高管层股权激励争议性更大,本文从高管层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美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发展,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发展与现状这三面来思考中国高管层股权激励未来的变革与出路。  相似文献   

6.
在学生管理中有效地运用目标、强化、数据、榜样、支持、关杯等激励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激励机制的运用必须考虑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必须与育人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必须因人而激,而人而励;激励必须适度;必须公道、公平。因此,研究激励对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激励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学、经济学激励研究假设的不同带来了理论共享的困难。本文从系统理论出发,以当前广泛应用的激励理论为先验知识,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了系统激励结构模型。该模型对管理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为应用者提供更宽泛的激励思路和方法。同时,笔者在该模型基础上,讨论了检验激励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激励设计中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激励教育法的实施依据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教育法是激励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本文从激励教育法的心理依据、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激励教育法的实施依据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教育法是激励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本文从激励教育法的心理依据、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创新激励对引导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创新激励理论进行脉络梳理并构建其知识框架,因此系统呈现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成为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在研究经典创新激励文献基础之上,首先,厘清激励的发展起源,并从不同维度梳理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其次,从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工作挑战、声誉机制等方面探讨创新激励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理,依据“创新激励的前置因素——创新激励的形成——创新激励的路径——创新激励的实现”范式构建创新激励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再次,以典型案例分析创新激励在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并提出创新激励在应用领域的着力点;最后,结合我国创新管理实践现实需要,对科技型企业创新激励发展方向提出研究展望,旨在推动创新激励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术》2007,(5)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着重研究人们需要的内容、结构性及其动态作用的理论。通过对内容型激励理论的研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信仰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权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来津 《人文杂志》2003,1(1):143-148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 ,信仰始终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信仰激励是对信仰发生作用样态的描述 ,指信仰对人之行为选择的干预和影响 ,包括对符合信仰规范 (教义 )行为的驱动和有违信仰规范行为的抑止。信仰激励的质和量预示着信仰者的虔诚度和行为度。那么 ,信仰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本文对信仰激励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提高信仰激励的有效性 ,本文引入权变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对信仰激励进行权变分析 ,从而进一步说明信仰激励的适用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人本管理下的薪酬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钦 《兰州学刊》2003,(2):73-74
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 ,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薪酬制度受双因素理论影响 ,被认为是激励效果很弱的手段 ,但事实上 ,如果薪酬制度在充分考虑了人性和人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完全可以起到有力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但需要物质激励,也需要精神激励,有时精神激励具有物质激励所无法比拟的激励效果。中国公司制企业经理人在需要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包括事业、声誉激励、地位激励和权力激励等类型的精神激励。但在具体的现实操作中,往往对经理人的物质激励较为重视,对经理人的精神激励重视与研究并不十分到位,存在企业经理人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非对称。这种激励制度上的非对称性,已严重地影响了内心情感丰富、有着事业精神追求的企业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科学高效的企业激励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激励模式由单一精神激励模式向过度经济激励模式演变,这两种企业激励模式都存在理论缺陷及管理实践中的失灵。构建经济与精神协调统一的激励模式是我国国有企业激励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道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权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秩序的根基,道德激励是对道德发生作用样态的描述,意味着道德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干预和影响,包括对社会预期行为的驱动和对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抑制,道德的激励功能体现了道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具有终极意义的功能形态。那么,道德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本文初步探讨了道德激励的发生机制。为了提高道德激励的确定性和有效性,本文甄选权变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道德激励进行权变分析,力图揭示道德激励效果最大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市场中的激励问题。在回顾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市场激励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价格发现和相对价格调整会激励社会财富的增长;二是市场激励会使社会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三是市场会激励企业进行创新以及个体提升人力资本;四是过度激励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市场功能的实现在于有效发挥参与者激励,且有效市场的基本前提是参与者间的激励相容,政府的合理介入能恢复或激发市场参与者的激励相容状态,但也可能使该状态恶化,形成过度套利。所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目标应是恢复市场功能而非替代市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建立的考虑经营者努力和能力变量的经营者股权激励模型.将经营者激励系数分解为货币化和股权化系数,对股权激励模型求解,给出了经营者对业绩分享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比值,分析解的特征和含义,进行激励机制讨论,并结合应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符合现代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和长期激励机制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论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和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目的就在于怎样去充分调动管理中人的行为积极性,而人的行为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激励的水平和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激励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的特性,探讨了解决高校教师投机行为的主要四种激励方式:显性激励、隐性激励、监督激励、内在激励,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