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代辽东都司》一书,是杨旸同志在其所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一书出版后的又一部研究明代东北历史的重要著作。这两部专著是研究明代东北历史的姊妹篇,是杨旸同志长期以来,刻苦钻研、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为中国东北边疆史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明代残档,包括明辽东都司、山东备倭都司和明兵部等三部份档案,共一千零八十卷。其中又以辽东都司的档案为最多,约占全部明档的五分之四。年代从洪武到崇祯,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较多。这部份档案是努尔哈赤进占辽阳后收集起来的,后搬移到了沈阳,被当成废物而利用。有些被裁剪成马鞍形做了信牌袋的衬里,有些则被裱糊在屏风上。解放后,在沈阳故宫清理出这些档案,根据其来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信牌档”和“屏风档”。又因其残缺破损严重,也习惯地称之为“明代残档”或“明辽东残档”。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卫所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单位,而是拥有一定辖区和固定人口的军事地理单位。明代辽东都司作为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其徭役制度建立在军事卫所体制基础之上,呈现出与腹里州县十分不同的特点来。对辽东卫所徭役制度的揭示,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明代军事卫所制度的全面、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碑志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书。明代辽东碑志出土颇多,占有重要地位。特別近年来,辽阳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在辽东都司治所辽阳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各种碑志,琳琅满目,风雅古朴,可称之为辽阳碑林。这些碑志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边疆沿革及民族政策等,是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明代辽东地区社  相似文献   

5.
程尼娜 《文史哲》2015,(2):90-109,166,167
明代女真朝贡制度一经建立便很快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先后经历了建构、发展、整顿、破坏,以及由女真羁縻卫所朝贡制度演变为敕书朝贡制度的不同阶段。明朝将女真朝贡制度纳入王朝政治体系,由中央礼部、兵部和地方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明前期)共同管理女真朝贡制度。其全力经营女真朝贡制度的主要目的:一是为营建"大一统"的国家规模;二是将女真朝贡制度纳入东北边疆的防御体系,防范和牵制北方蒙古部。从女真朝贡制度运作过程看,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居次要地位,因此将女真朝贡活动简单地定位为女真朝贡贸易活动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张斯 《理论界》2008,(5):138-139
明代的抚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边防重地。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其对东北的统治,从关内迁移来大批移民开垦东北,在辽东陆续修建了著名的辽东十八城,抚顺城就是其中之一。从抚顺城建立到抚顺城被满族人(女真人)最后占领,明朝的抚顺一直作为边贸地区。抚顺的马市沟通了汉人同建州女真的交往,见证了满、汉民族的友好与冲突。从女真人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辽东的马市贸易,特别是抚顺马市贸易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这种贸易又使建州女真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基础上不断地强大,为统一女真各部,进而取代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北军海军是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现代海军之一。它从无到有,最后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江防、海防、水上航空、陆战队、军事教育以及各种后勤支援在内的特种部队,是张作霖、张学良借以统治东北以至华北的重要军事力量。弄清它的由来与发展及其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研究我国现代军事史、战争史、和海军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东北驿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在统一东北,建立都司、卫所地方政权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积极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明代东北各路驿站,多系沿用辽、金、  相似文献   

9.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 ,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的抗日游击区里存在过游击根据地 ,其中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就是由杨靖宇将军和他指挥的抗日军队所创建。这一根据地虽然只坚持 7年 ,但对南满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 ,主要原因在于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仅靠其自身力量是难以取胜的  相似文献   

10.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其后由于吐蕃和新罗扰边,上元三年(676),唐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唐仪凤二年(677),再次迁治新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辽西契丹族叛唐,唐与安东都护府的陆路交通一度中断;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平州,唐朝开始丧失对辽东的控制,渤海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唐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屡经迁移,是唐朝边疆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新罗、吐蕃、契丹、渤海的先后崛起,动摇了唐在东北的统治,唐安东都护府的变迁正是这一事实的外在表现,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唐对东北开始全面的羁縻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这是明代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相似文献   

12.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长期以来在我国东北聚居和发展。公元一六一六年,满族建立了一个政权—后金,一六三六年改国号为清。满族在山海关外的东北辽东一带活动达二十九年之久,一六四四年入关统治全中国。一九一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清朝对汉族的教育,基本上按照明朝的制度延续下来的;对蒙古族的教育,虽然提出了一些禁令(如禁止蒙古族聘汉人教书或担任书吏,学习汉文,用汉文书写公文,禁止蒙古族以汉字字义取名字,等等),束缚  相似文献   

13.
辽东、辽西两郡的设立,是我国古代史上东北地方行政建置的重大发展。两郡设立以前,无论从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的材料去考察,都可以把辽东辽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追溯到非常古远的年代。辽河作为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医巫闾作为我国五大“镇山”之一,均见于先秦记载。可见,在先秦的地理概念中,东北地区即已包括在统一的中国地理范围之中。所以,自郡县设立以后的两千多年间,其中虽几经历史的曲折,东北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却不断得到巩固,而东北地方行政建置也不断有所发展。对于辽东辽西史地的考订,从来为我国学者所重视。官修辽东志乘,盖以元朝所修《辽阳等处图志》为发端,可惜此书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都司儒学与卫学是都司、卫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 ,至宣德以后显著增加 ,正统以后进入大规模建设的阶段 ,至明末 ,卫所儒学数可考者已达 1 1 2所。随着卫学的增加 ,其教育、岁贡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卫学生员数也在快速增长 ,在当地人户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卫学在提高卫所成员文化水平、为国家输送人才、提升边疆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在黑龙江建立“集团部落”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发动侵略战争,迅速占领了辽吉两省的大部分,并向北染指黑龙江,11月侵占省城齐齐哈尔,此后,东三省沦陷于日本殖民统治下长达14年之久.日本侵略者为维护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日力量,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强制推行了一项“集团部落”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16.
向燕南 《中州学刊》2006,(1):178-181
明代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在受整个明代史学特点相制约的同时,也受到明代整个时局发展的影响。明初,明廷基本掌握着北部的军事主动,所以正统之前,几乎没有边镇志书的编纂。正统以后,受军事局势变化的影响,开始有了一些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嘉靖时期,史学的活跃和北塞防线的再次紧张,形成了北塞边镇志书编纂的大发展时期。大约从万历开始,明廷军事危机开始转向辽东一隅,此时边镇志书的编纂重心,亦随之转向东北一线。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7.
辽东,是明朝的九边之首,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认识到辽东的重要地位,对辽东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不惜一切代价营建辽东的军事防御体系,而且对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了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在东北地区,这一政策的行使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个方面,在制约某个部族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另一些民族或部族的崛起,如女真族的建州部,直接影响了明末辽东的存亡,影响了明末时局,以至于后来成为取代明朝统治的新王朝,这是明廷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当赢政在位的二十六(前221)年,已併灭了关东六国而统一了中原地区,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真正的统一。当时秦帝国统治的疆域是: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二年后,秦始皇东游琅玡,在这里的海滨筑台刻石,以纪念其空前的伟业。在《刻石》的铭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用近半年的时间,策划、制定统治东北的方案.日本政府、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各持己见,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即伪满洲国的方案.了解日本统治东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满洲国的本质一早在1931年4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出于武装侵占东北的需要,制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在占领东北后分三个阶段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方案.即:第一阶段,“在满洲建立取代张学良政权的亲日政权”;第二阶段,使亲日政权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领有满蒙”(即吞并东北,将之作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实行直接统治).《形势判断》是指导性文件,它的观点既代表了陆军中央部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侵华政策.可以看出,日本中央首脑机关虽然把“领有满蒙”作为其统治东北的最终形式,但又主张分步骤达到这个目标.这显然是顾忌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相似文献   

20.
以今东北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近代以前呈现着渔猎耕牧交汇或兼备的四大经济形态,并与华夏、东胡、濊貊、肃慎四大族系相对应。纵而言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缔造的核心力量多次集中在这里孕育呈现:从商朝南下到五胡乱华、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北朝到辽金两朝开拓中原,再到元、清两朝分别统一中国全部陆疆与中国整个陆海疆,大凡开局与收关的重头戏,都在这个舞台上登场。推究其深层原因,则与该区域塑造的经济生产方式、军政体制与文化性格息息相关,辽东历史上诸政权之统治民族正是凭借其尚武崇文的军政体制、勇于融合异族的民族政策、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开疆拓土,统一辽东乃至最终底定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