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列博士撰著的<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一书已于2006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洋洋洒洒40万字,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成的一部对中国现代彝学确立轨迹进行全面清理的学术史专著.  相似文献   

2.
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虽然记忆甚少,但仍有回顾的价值,更有述评的必要。本文从广西民族关系整体评估研究、广西古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近现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述评了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现状,认为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重大,但纵观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总体印象是作者队伍弱,学术成果少,学术水平低,与"国家样本"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因此,必须大大加强对广西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价值、有份量、有水平的学术成果,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广西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凝聚了李绍明先生的心血和学术热情.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和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重新回顾和总结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龙伟 《民族学刊》2015,6(2):65-68,118-121
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一书将边政学还原于近代民族危机、国家重建的历史背景之下,将边政学的兴起置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这一学术语境中加以考察,首次相对完整地重建了近代中国边政学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事实,概述了民国边政学的学术面貌与特征,构建了民国边政学的发展谱系。这不仅有助于从历史的脉络、学术史的层面重新认识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而且在边疆政治地位再度升温的当下,亦不无深刻之意义。当然,是书较着力于"边政学"的"今生",尤其是边政学与时局的关联,而对其"前世"着墨较少,从而未能很好地回答边政学究竟是清季以来的边疆史地研究的现代转换多一点,还是西学中直接移植并运用于中国本土的再造多一些。此外,"边政学"的学科独立性也是值得再深入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16,7(1):91-92
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学一再证明,科学增长与学术对话的频密度成正比。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学术对话是实现“实证研究可检验性”的主要检验方式,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促进科学共识的形成、促进学术研究的精细化、避免重复研究、增强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自信等方面。非正式学术对话更有利于前沿信息的快捷流通,也更有利于学者之间坦诚交换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学术意见。无形学院的非正式对话主要表现为学术领袖之间的私人交往和跨学科对话。学术领袖的个人魅力和对话策略对其所在学科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共同体内部来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学术对话,往往存在双向的“势利选择”。促进学科发展的学术对话机制主要有三:多样化的对话平台、平等对话的学术意识、青年学者的对话热情。青年学者倘若以学术为志业,就必须依托于一个或多个学术共同体,积极地与同行展开学术对话,这是现代学术格局下必经的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在宋代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在这一变革时期,宋代佛教与儒学出现了转型与整合的新趋向,这就是宋学形成前后僧人的儒学化与儒学的佛学化。这种新趋向对宋代学术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学术与宗教的双重意义,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唐宋学术变革的角度出发,对宋代学术史上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使我们对宋代学术史及其特征有一个更为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3,4(6):63-77,116-117
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10.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