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歌言语生成中的非语义和非句法规则总称为“非语法化”,它构成了诗歌言语状态的第一个变项 ,并孕育了诗歌的“一次生成”。非“非语法化”、中性词语、直接呈现……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诗歌言语运动的第二个变项 ,并孕育了诗歌的“二次生成”。两个变项都意味着泛诗精神和纯诗精神的努力 ,并分别构成了中国 80、90年代优秀诗歌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2.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性美学家”的宗白华,以其东方式的心性与文化视野融汇西方的哲学与诗歌精神,形成了以东方式的哲学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为皈依的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后者以“宇宙—生命—诗歌”一体的方式构成了诗歌生产机制,对于今天的诗歌写作与理论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与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日益物质化、世俗化的现实境遇中关注理想、关注灵魂、关注精神,“写作”诗歌是西川一以贯之的诗歌立场。文章从打造、净化精神生命、领受精神启示,感受、认可精神存在,呵护、守卫精神世界,呈示精神价值、意义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梳理了西川诗歌的精神指向,并由此彰显其诗歌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同时也指出西川诗歌在精神指向方面存在着脱离现实生存、轻视或无视读者等一般“知识分子写作”所具有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作为宋诗的典型,在诗艺的诸多层面继承并拓展了传统,成为“句法诗学”的集大成者.语序是山谷“句法”的核心之一,平仄、节奏以及押韵等因素限制了诗歌语序的形成,但经过诗人的自觉追求,可造就一类特殊格调.山谷的“用典法”已构成了一套独特的“典故体系”,其重要方法如“用全语”“错本旨”等多能体现其“瘦硬”精神,而用典的“程式化”更是宋人诗学的一大异观.在“远境”的追求中,山谷于“篇中远”及“句中远”独擅胜场,以句法的承接、断裂、省略来营造“句中远”,则更具“山谷风味”.要之,黄庭坚的“句法诗学”为古典诗歌带来了全面突破,已足以构成一座诗歌领域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6.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诗论家,其是否与袁枚、蒋士铨共倡“性灵说”,笔者对此并无疑义。但赵翼又与袁、蒋合而不同,其不同处在于赵翼以史家身份,遵从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积极倡导诗歌求变、创新的精神,追求和探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真正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因而赵翼在有意提倡诗歌“创新说”,而把诗写“性灵”纳入其诗歌创新的运营轨道。本文重点梳理了其诗论与袁、蒋的不同,详细诠释了其诗歌“创新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歌使用了大量“人”意象,构成了其区别于别家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些“人”意象是其哲思和诗意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他用诗的语言展示了对儒释道三个文化层面兼容的认识,同时展现了自己儒释道兼容认知的思想感情,且将这种情感认知内化为个体主体精神,并在更高范畴上与中国哲学的知情意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以力求实现情感与意志的超越,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焦虑”是郭小川建国后重要的心态要素和精神症候,诗人的焦虑心态和诗歌理念转变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确立诗人身份的焦虑促使其诗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自觉,诗歌成为主体复杂灵魂实现独特传达的艺术;双重身份的焦虑使他产生精神危机,诗歌成为主体缓释身份焦虑的艺术选择;道德焦虑则摧毁了他秉持的诗歌理念,诗歌成为主体展示革命忠诚与纯粹的深情表白方式;存在焦虑迎来了主体精神觉醒,诗歌成为主体另辟生存空间、重寻生存意义的“革命武器”。  相似文献   

9.
女性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女性诗人回归女性自我,开拓出诗歌中的女性性别场域.女诗人通过女性主义诗歌的书写,表现了一种“反叛”的诗歌精神.女性诗歌的语言冲击构成了富有诱惑力的反叛,诗句的词汇摘选形成了富有熟悉感的陌生.女性诗歌通过黑夜意识的书写、身体的再发现以及情欲、生命欲等一系列以往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营造出一种“交流”的对话.在诗歌中进行自我的“传递”与“交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最为珍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孤独和人在宇宙中的孤独、寂寞、渺小构成了屈原精神及其诗歌的丰富内涵 ,这些势必影响到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屈原的孤独形成了“骚”体风格 ,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 ,对了解战国时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史实”作用 ,但也存在历史的、文化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适时代是尝试的时代,尝试"诗体大解放"(放足),追求新诗的"真"品格,是其主要诗学追求和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3.
大诗人艾青复出后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巨大的思想魅力;同早年的创作一样,艾青依然善于创造鲜明准确的形象,依然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同时,艾青的语言体现着一种“大味必淡”的朴素之美。由于饱经沧桑,由于诗人一生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艾青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无可争议地达到了“化境”这一艺术家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臧克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本文主要论述他建国前作品中的中国式题材所体现的中国风格,即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的"山水田园诗",亲历战争生活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无派别的兼容并收.他的中国风格是开放性的,是随着诗人的创作实践而不断完整的.  相似文献   

15.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的诗思想深邃,艺术精湛,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世界本质的追问和思考。在宗白华的诗中,大自然蕴含着神秘的"大优美精神",诗人沉入自然,并从中获得"大优美精神",实现了终极性价值建构。另外,宗白华诗中的自然与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元末明初的倪瓒不仅以书画留名青史,他的诗词创作也颇多佳作.倪瓒的诗、词、画有着一以贯之的基调,即对人生荒寒本质的认识和寂寥心境的表现,但是由于他对这三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理解,即词以抒情,诗以言志,画则写胸中逸气,其风格和境界就有着诸多不同.简而言之,画境超逸,诗境平淡,词境沉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画家以天真坦诚之心,体味和超越人生的过程,其中有痛苦的挣扎,有理性的约束,也有对理想化境界的企望.  相似文献   

18.
曹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游仙诗的创作年代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 ,且都语焉不详 ,通过对有关材料的辨证可以拟定为黄初二年 ;这些诗作的主要思想意蕴是由“忧生之嗟”、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获罪被贬后的复杂心境等所构成 ;此外 ,还对游仙诗是否为曹植历经打击磨难之后进取心逐渐衰竭的表现之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现实促使穆木天诗风由早期的象征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为家国生存和民族战争而书写成为穆木天诗歌创作的最高宗旨。抗战时期,穆诗多以揭示苦难、控诉罪恶、呼呼抗争为主题,充当"时代喇叭手"的历史使命,虽然强化了穆诗的时代性却削弱了诗歌的艺术色彩,但穆诗仍在色调和意象选取、结构体式等方面显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的"红楼"诗词,这些诗词中的"红楼"意象内涵丰富,尤其"红楼"意象中鲜明而浓郁的悲情美与<红楼梦>凄迷的悲情意境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曹雪芹是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介入"到了唐诗宋词的解读,自觉地将唐诗宋词中"红楼"意象所涵括的各种意态情志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更有助于形成<红楼梦>诗化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