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湛纳希是“人生之正道”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人生之正道”:(1)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准备;(2)“人生之正道”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3)对人生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解;(4)反对虚度年华,提倡有作为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魏晋名士艺术境界的形成路径清晰而富于哲理,他们通过心身外在表现的审美追求以获得艺术对象审美外观的人格化,通过“远”之本体追问与“远”之身体探寻来实现人生和艺术的玄远境界,使得“心”臻至“无”之境与“美”臻至“无我”之境在人生与艺术层面完美融通。如此,魏晋名士与肉身以及欲望存在的自我渐行渐远,而生命精神却始终作为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延续于人生、艺术之中,成为艺术精神和人格蕴含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3.
“诚明”之境是儒者“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是儒者的安身立命之地。“存在”的“澄明”为“此在”的人生追求,亦为“此在”的“无何有之乡”。两种不同人生境界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正> 我校中文系青年教师庄志民副教授继《审美心理的奥秘》和《审美活动与性格塑造》两本书后又有新作面市,他的《美学视野中的人生》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现已正式发行。《美学视野中的人生》约17万字,共分四章,第一章“明媚的人生之春”;第二章“火热的人生之夏”;第三章“澄澈的人生之秋”;第四章“严峻的人生之冬”。作者以洋溢着诗意的语言,从爱情、交际、消遣、奋求、竞争、志向、德行、尊严、个性、痛苦、孤寂、磨砺等方面探索描述了自己对美与人生的理解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人道主义。这一主张要求文学全面地反映人生、揭示生产的本质、改善人的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相较,孙犁的观点的最突出之处是:更注重文学的“美化人生”、“发扬人性之美”的作用,还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章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7.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8.
神秘的地洞     
星新一  王有宏 《可乐》2011,(9):50-51
星新一(1926年~1997年),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闻名于世,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极短篇之神”。其作品构思巧妙,有“科幻的徘句”、“新编一千零一夜”、“人生必读书”之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认为人生“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理性为人类的特征”,主张“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建立起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开篇“补天”、“还泪”以及“太虚幻境”的三个神话,具有一种“幻境迷离”之美。这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原因使得作者不得不借虚写实,更重要的是这三个神话透射着深挚的现实关照和深刻的人生哲思,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爱情、人生以及生命的深沉探索,也是其矛盾情感世界和真实人生体验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1.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是王国维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精神和西方悲观厌世哲学相碰撞的产物,是王国维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境界”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而后者其实是“艺术的本质”或“本体”的同义语。王国维提出“境界”问题的实质是试图用摆脱实际利害关系的艺术(纯艺术)来暂时逃避人生欲望的追逼和人生的无限痛苦,是试图用艺术世界(艺术境界)来实现人生本体真实(人生境界)的手段和形态,所以所谓“艺术境界”应当是“人生境界”的客观化或物态化。  相似文献   

12.
《周易》哲学的中心论是人生论。在探讨人生问题时,它就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也作出了回答君子是现实中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理想人格,具备“元、亨、利、贞”四德;人性源自天道、本质为善,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教育的作用在于“蒙以养正”,即顺乎自然本质之道赋予之善,依循并长养扩充之,以成就君子之道。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认为人生“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 ,“理性为人类的特征” ,主张“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建立起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4.
“天人观”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追问、反思世界与人生的究竟义。《庄子》中的“天”、“人”是一对互相对应的概念,“天”主要指代表宇宙运行本然之则的“自然之天”,“人”主要指违背万事万物本性的存在。以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为主旨,《庄子》论述了“天人”关系的三层涵义:“自然与人为”关系、“本性与非本性”关系和“理想境界与人间世界”关系,三层涵义依次递进,阐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确人应当追求逍遥自由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方方笔下的两种人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在“新写实”的热潮中崛起于中国文坛.在“新写实”的喧嚣之后,在作者、读者及批评家的激动与亢奋过去之后,我们有必要再次梳理和审视方方笔下的人生.纵观方方小说所反映的人生,我们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沉重而深邃的人生人生之沉重,在于其丰富的生活蕴含及其触发的沉潜的人生思考;人生之深邃,在于作品深入而透彻的人生透视和对人的生存的哲理探寻.我们在方方的《风景》、《祖父在我心中》、《桃花灿灿》等小说中,不难看到这种人生.  相似文献   

17.
韩愈生逢兵乱黄昏之时,对官场与人生皆有“眷恋迟回”之苦情。其诗文用情深挚,抒写苦寒穷愁的人生际遇,表达既愤激又中庸的生命体验,隐含着一代文人在“丧精亡魂”之际衷曲惶乱的独特心态;其用笔怪怪奇奇,在俗与丑的红尘中描摹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他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物态、谈笑、谐谑“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颇显“自得”之气;又将天地间那些可怕、可憎的东西纳入其诗文世界,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使其成为开启宋代诗文风气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同政治上的“多元化”、经济上的“私有化”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观点相契台,在人生价值观领域、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核心的“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思想曾经像瘟疫一样泛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被践踏、被扭曲.这也可以说是导致去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要正本清源,就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庄子的道家思想,借用美学理论,从“本真的审美主体”、“忘我的观照过程”和“归心的自由境界”3个部分论述了王维诗歌的归心之境。指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天机清妙的审美主体在本真的忘我状态下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后获得的自由的归心之境,是现实人生和审美人生的高度统一。王维诗歌中的"归心"之境就是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是进入本真状态的最高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