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学转向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范式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并在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碰撞中出现了批判、权力和交往三大维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批判理论克服自身过度强调否定性而缺乏建设性的缺陷,并与现代语言哲学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结果。哈贝马斯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提出了言语交往行为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性法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种交往的话语伦理学,从而带来了批判理论的交往转向。  相似文献   

2.
肖华 《江苏社会科学》2006,3(5):222-227
本文首先批判性地回顾了信息论、信息哲学以及信息伦理学的发展,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等三个层次探究了信息的本质及其伦理意蕴,随后分析了信息构成基本要素,建立了人类信息致知模式,并通过对信息致知模式的分析揭示出人类信息交往活动的利益先占性特征,最后在此分析基础之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虚假、信息私用、信息操纵等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信息交往的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人文价值既体现在为人类提供人文价值导向,也体现在不断地同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异化现象”、“物化现象”、“非人现象”进行斗争,这都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都是强调哲学的人文价值。哲学的人文价值在当代的凸现,正是基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危机与失落。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 ,以主体间的关系异化为特征的交往异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对此 ,一些西方学者或从主体的存在角度 ,或从主体的心理角度 ,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交往异化的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他们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有深刻和正确的一面。然而 ,他们不是把交往异化的原因归结为主观的心理体验 ,就是归结为语言符号的虚假应用 ,因而不能发现交往异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方式是交往的基础 ,因而 ,交往异化的最终根源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制约和奴役。只有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 ,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才能真正扬弃交往异化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发展观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生态伦理发展观则由于一系列的理论悖谬而陷入了困境.发展伦理学正是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积极吸收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网络交往是信息时代人类新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传统交往方式的丰富和发展。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精神性、非理性和依赖性等特征。网络交往中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资源使用的异化、人性异化、能力异化和角色异化。克服网络异化重在网络人文生态系统的建设,寻求网络、网络人以及社会的生态化。建设网络生态社会,需要培育健康的网络交往人文生态环境,强化网络主流价值观建设,防止思想极端化,遏止网络交往的去价值观倾向。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一方面为解决人类交往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本身、交往环境以及交往主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迈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类的交往方式正面临革命性变迁,虚拟交往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型交往方式。虚拟交往具有数字化、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往理论,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和范围,导致人类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并引领了一个普遍交往时代的来临。当然,虚拟交往也可能导致某些潜在的或现实的负面效应,必须坚持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弘扬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以实际行动充满智慧地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交往的异化催生了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加强与现代西方交往理论的对话与交流,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刻地认识传统社会僵化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模式的弊端,努力完善社会交往系统,防止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蜕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承认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马克思对阶级利益与经济基础的强调,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是相对立的。通过梳理“主奴辩证法”与异化劳动,交换价值与承认关系的物象化,以及阶级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承认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批判与交往异化(即物化)批判的规范性标准;马克思通过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异化或物化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承认就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物质利益分配等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2.
忻鸿 《理论界》2007,1(3):160-161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分析了交往的产生,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变迁的历史形式,以及理想交往的本质与现实条件。哈贝马斯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理论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出挑战。本文旨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并加以对比,厘清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是非曲直做到明确辨析。  相似文献   

13.
韩小荣 《兰州学刊》2008,(11):48-5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交往实践便成为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人类交往实践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和客观性,而在于它与人的存在、发展和最终获得解放密切相关。人们在交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网络交往实践是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展现。在全球化条件下,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才能使交往实践活动良性开展。  相似文献   

14.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反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哈贝马斯在检视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性危机的同时,试图通过交往理性的建构重建启蒙理性,改造被扭曲的“生活世界”,进而拯救现代性。交往理性所要调节的不是单个主体与被反映和掌握的客观事物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间性关系。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出发,基于普遍语用学,通过语言行为的交互一致、商谈伦理的解决方案、“生活世界”的意义追寻来建构交往理性。这种突破意识哲学的理性认知框架,以达成主体间的“理性共识”为中心而建立的交互主体性交往范式,扬弃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扩展了传统的理性观,对交往行为合理化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但他忽略了交往实践中的物质因素,因此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先验性和局限性。交往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在人工智能时代和数字化交往的背景下,克服交往异化,需要辩证认识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弥合交往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江峰  张瑞敏 《江汉论坛》2014,(5):126-129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其予以探讨,有利于直接地推论、切近生活地解读、清晰地呈现和与时俱进地转换、衍扩其人类幸福思想。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现实交往的人是人类幸福的主体,生存实践的交往是通往自由与解放的人类幸福之路。"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是核心的现实交往理念,财富"普遍的交换"的人类幸福价值就在于"生产出完整的人",真正联合的自由交往,是人类幸福生存的理想化交往形式。  相似文献   

16.
陈化 《理论界》2013,(6):85-88
以拓展人类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技术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但是,技术主宰阻碍了人的自由,导致技术异化的发生。技术异化表现有:人与自然的疏远与对立,人与技术关系的颠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技术对于人性的抛弃。社会变迁中的资本运营,技术本身的价值承载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技术发生的主要原因。技术异化造成人类获得了"自由的贫困",使人的生活残缺不全。伦理学承载了"匡正技术"的责任,为消除技术异化,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层面的思考,诉诸于科技工作者的个体良知与道德责任,最终依赖于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18.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感性活动"的新视角,将人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并深入到"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去考察人的异化,从而揭示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源,即强制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异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即物质交往中的异化和精神交往中的异化,并最终指出人类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即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在现代社会,交往全球化已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双重效应,立足于实现交往的合理性,顺应交往全球化的要求,推进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纪末的哲学面临着重建价值理想的重大课题。为了对抗虚无,当代一些思想家真诚地走上了价值重建之路,其工作可归结为四条基本道路:(1)对“实践──交往共同体”的阐释与追寻;(2)追求宗教精神的回归;(3)正义理想的建构;(4)马克思主义“人性整全”的理想。当代西方思想家们的努力富有启发性,但也存在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立足于对人与人生活世界的辩证运动的把握,因而必将成为人类自觉追求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