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小说《京华烟云》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活动,蕴含了林语堂的思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其目的是诱发读者合作,即像作者所希望的那样去看待世界。该小说体现了作者林语堂、读者、文本和现实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从外延伸到小说内部,涉及多个层次。在实施劝说读者的过程中,作者使用多种修辞形式激发并满足读者的欲望,使读者在接受这些修辞形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实现小说的最终劝说目的。 相似文献
2.
修辞权威、修辞人格与修辞劝说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修辞权威是修辞人格的配套因素.修辞人格是修辞权威的载体.修辞者借助修辞权威创设的修辞人格实现对受众的劝说.本文将在分析一则汽车广告的基础上探讨以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修辞劝说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的经济学家更多地使用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规律,受众难以理解。但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达到某经济目的或政治目的,开始巧妙利用经济"话语权"说服同僚或政客接受某种经济学说。文章通过对经济学语篇的文学特质、劝说机制、隐喻修辞的分析,探寻经济学语言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修辞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学生厌写、老师怕改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教师忽略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有关。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读者意识对学生写作水平和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以便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5-89
美国大学毕业演讲已成为当下颇具话语影响力的文本而备受研究关注。能成为具有“威力”的语言文本(势语)需要其演说者谨慎地扮演好“领航者”这一角色,其在自身领域所业已具备的权威与其在大学毕业演讲台上刻意投射的修辞人格需有效互动才能成就一个共同权威。以哈佛大学近两年的三篇演讲为例,以西方修辞中对权威的概念认定为基础,可以探讨权威与修辞人格的互动如何有效协助毕业演讲这一“势语”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方友金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5
市场交换体制构成生存异化的经济基础,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市场交换体制已经从自由的保证异化成奴役人的巨大机制。所以,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批判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将市场交换关系作为批判对象。这种批判虽然存在批判对象泛化的危险,却也正确指出市场经济对自由具有内在否定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8.
邢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27-31,75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石敦国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72-76
西方现代政治中的民主原则是在卢梭的思想中确立起来的。然而,由于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互对立,从而个别意志与公共意志相互对立,卢梭的政治共同体是虚幻的,其公意是抽象的,政府和主权者之间是矛盾的,这反而证明了人民主权的不可能性。西方现代政治中的民主不过是一种政治幻象。法律不是主权者的共同意志,而是特殊意志的法律化。由于政府是具有自己的固有意志的独立实体,官员也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主权成为了抽象的权力并几乎被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10.
捍卫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批判“四人邦”及其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大搞影射史学的罪恶行径,这在史学战线上是一场重要的战役。“四人邦”利用和篡改历史,大搞阴谋诡计,在中国历史方面搞古为邦用,在世界历史方面,搞洋为邦用。那份由罗思鼎把持的“四人邦”的邦刊——《学习与批判》及文汇报发表了不少黑文,肆意篡改巴黎公社的历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搬出一些洋幽灵作为他们影射史学的箭镞。对于他们搞的一些罪恶勾当,必须彻底清算。 相似文献
11.
曾道荣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44-48
王朔的成功主要是话语的成功,人们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也是集中在他的话语层面。我们可以从受众的接受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接受主体、接受对象、接受渠道、接受语境诸因素,达到对王朔话语多元意义生成的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2.
魏小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4-98
从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视角,以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以及叙利亚问题的军事声明为例,对这一类话语进行分析,解析戏剧五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修辞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修辞者是如何运用三种同一方式,即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不准确同一,来实现自己的修辞目的,并揭示该类话语的修辞实质,以期对人们解读战争的真实动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范方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6)
意境论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同时也是20世纪得以最早重塑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现代文学批评。在意境论文学批评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王国维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王国维的意境论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特别是对其意境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认识不够。有必要以王国维意境论文学批评为个案,对其文学批评的理论重心、批评模式和批评特色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论计算机网络域名侵犯商标权纠纷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文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76-79
域名侵犯商标权纠纷是计算机网络时代新出现的法律纠纷形式。由于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域名或其主要部分只要构成对他人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即构成侵权。普通注册商标 ,则只有在恶意注册的情况下才构成侵权。域名侵犯商标权纠纷可寻求仲裁或司法途径予以解决 ,以确保商标权人在虚拟网络空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李捷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88-90
文章在语用学理论的框架内对汉语反问句的使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汉语反问句是一种可以用来取得明显对比效果的语言手段:既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语言的礼貌程度。而且,反问句的使用还与中国文化中特定的社会习俗密切相关。文章对反问句中的语用预设也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鉴于反问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语用失误,文章建议人们使用反问句时一定要谨慎. 相似文献
17.
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卫国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1):113-122
科学主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原因就在于话语中的主体和客体张力被特定的修辞手段化解了,"修辞转向"指的就是修辞在社会现实文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重新认识.人文学科发生的修辞转向使一度被边缘化了的修辞学重新获得了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而批判理论和社会理论为其重新进行社会参与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修辞学者运用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拓展传统修辞学的内涵和方法,成功地演绎、发展出了一套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修辞学新方法,使修辞学发生了批判性转向,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为修辞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读者定位、文本的视角定位等则是转向后的修辞分析的切入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内涵,但它也模糊了和相关学科的界线. 相似文献
18.
周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5):9-15
《诗格》二卷的分离,在考据之外,有更深层的理论意义。通过《诗格》卷上与《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及《诗式》的理论倾向之比较;通过《诗格》卷下与《诗式》的意境理论及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传承之比较,可以确认《诗格》二卷分离后各自的理论背景及合视之所呈现的唐代诗格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李圣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2-37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年间的礼学之争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二人礼学观不同,研经治礼方法互异。汪琬兼采汉、宋之学,重求本义,主于律文以求用实,不屑专事章句之学;阎若璩倡古礼以兴古学,取法汉儒,重于考据训诂,排斥宋学,批评自朱子以来学者不事考据以致私造典礼之习。这场论争体现了清初礼学复兴时期的特征,对清代礼学发轫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