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吕晓芹 《唐都学刊》2013,(6):114-118
在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猛烈批判的呼声中,吴宓却把道德作为救国救世的落脚点,由此,吴宓的道德理念在当时不仅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迂腐守旧而备受批判,其根本原因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历史价值的错位。吴宓的道德理念是他延续传统、会通东西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不仅是对当时激进时代主流思想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对我们强调道德普世性的今天,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宓文化建构的基本理路,是在濡染以关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汲取海外新人文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两种理论渊源的内在结合点展开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深化对吴宓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基于这一考虑,从吴宓文化建构的核心目标、基本理念和立场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其文化思想两种理论渊源的内在结合点——追求道德理想,珍视传统文化,注重博采会通——展开了考察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林泰 《太平洋学报》2011,19(3):17-26
米尔恩的人权哲学认为,人权并不是西方竭力宣扬的理想标准概念,而是最低限度道德标准所要求尊重的一些基本权利。虽然人类生活具有多样性,但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是共有的,因此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权。米尔恩"低限人权说"的积极意义在于,其有效协调了"主权优于人权"和"人权优于主权"的争论,为不同文明圈关于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理论平台。唯有各国完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尤其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才能承载人权国际保护重任。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早期的文学批评郭志今王国维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时间不长,有关文学批评的论著也不多。1907年之前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除了《"红楼梦"评论》外,较重要的有《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论近年之学术界》、《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以及《古...  相似文献   

5.
赖大仁 《求是学刊》2014,(1):117-125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则关乎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文学的价值内涵丰富多样,文学批评的视角及其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其中主要有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构成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系统。在当今社会文化变革的语境中,当代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不只是批评方法创新的问题,更有批评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2,(9):101-104
荀子通过"性伪之分",使"人之道"与"人之性"分离,解决了"为什么要教化"的问题,为儒家的道德教化奠定了基石。但其目的还是要实现"人之道"与"人之性"的合一,使"性伪合",成就善的道德主体,所以,他主张"化性起伪",为儒家道德教化指明了路径。道德教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著诚去伪",使儒家之道内化于人们的坚定信仰,使人们自觉自愿践履儒家之道,这是儒家道德教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刘伟航 《阅江学刊》2011,3(5):99-106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的文学批评从解释<诗经>起就形成了"过度诠释",并且在对爱情诗词、山水诗词、闺怨诗词、咏物诗词的解释中都明显地带有对道德和政治意义的偏爱,形成了道德和政治指向上的"过度诠释".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过度诠释"并不是从客观上无法避免的,而是一种主观上的故意,它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罗石 《学术交流》2005,2(2):15-20
道德终极标准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解读道德终极标准,道德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调整利益关系,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道德终极标准体现了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它不仅是评价一切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一切道德规范优劣的根本标准。道德终极标准具有三种形态:一是在利益冲突时,增加边际效用大的利益;二是在利益不冲突时,不损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三是无论利益是否冲突,“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一般都是善的、道德的。  相似文献   

11.
陈莉 《唐都学刊》2006,22(3):62-66
意象批评是指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意象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论概括,又蕴含着理论家生命体验的痕迹,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2.
吕刚 《唐都学刊》2005,21(1):136-140
王仲生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批评一直关注、追踪着当代文坛发展演变的轨迹,尤其是陕西作家在小说、散文领域的创作迹象.他的批评活动无疑成为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力量.其批评文本既不乏深刻的理论思考,又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正是这种诗性的批评使他与其他的批评者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3.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 ,文艺批评信誉不高 ,标准混乱 ,批评家各说各理。要重塑文艺批评形象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批评中的“定位”。批评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元多派 ,但也要有一个主导趋向。一篇好的批评文章 ,也是对一个批评家道德良知的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15.
周宁 《唐都学刊》2006,22(4):108-112
晚清以降,西方新知大规模输入,但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播并不同步。中医由于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疗效,面对西医的咄咄进逼仍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桐城巨子吴汝纶值此举国遵奉中医之时,力倡西医,诋斥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大力引荐西方医学新知,甚至临终仍不肯一试中医,其原因何在?深入吴氏的生活世界和阅读世界,我们会发现,家门不幸、友朋交往和西书阅读是促成吴汝纶对中西医评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2,18(2):70-73
沈承庆先生出于义愤 ,看不惯一般的文学批评家将毫无关系的吴承恩署作《西游记》作者 ,所以想方设法找到了李春芳 ,将其署为作者。尽管李春芳作作者比吴承恩的可能更大 ,但是沈先生论证的方法与论据值得怀疑的地方也在不少 ,尤其是被煤体炒得纷纷扬扬的那首怪诗的解释 ,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杨晦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大家。他的文艺理论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文艺"荷担苦难"说、作家"自我告别"说以及探索中国新文艺发展方向的"农民文艺"说。他的以文艺"公转"自转"律为中心的文艺-社会关系论,是他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也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郭海燕 《唐都学刊》2007,23(1):52-56
本文指出了贾樟柯不媚俗、直面现实进行创作的态度是当前中国电影创作乃至文艺创作的正确态度;分析了其中体现的贾樟柯对当前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进行的双重超越。《小武》、《站台》、《任逍遥》均表达了作者感知的“存在的负担”,并以小人物的实际处境表达了对主流话语的批判;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武》,小武的形象具有打动人心、甚至移易人心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而《世界》则在创造自身话语与认同主流话语之间游移不定,缺乏一种人物应具有的持守,因而显示出了创作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然而,新时期以前,学术界更多的只是译介他的著作,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还带有政治的眼光,不能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新时期之后,由于摆脱了过去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模式,人们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有规模地展开。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异常丰富复杂,从“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总体研究”、“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探讨”、“对功利和审美问题的探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几个方面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并且从未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指导,他对艺术问题具有独特性的认识与主张。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思想做庸俗化、机械化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李星 《唐都学刊》2013,29(3):113-115
仵埂从文学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文本所涉之审美现象,从发现和影响人的心灵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小说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文学视野宽广,具有理论的开放性。仵埂批评文风具有学人风范,理论批评以小见大,言简意赅,深入作家作品的内在肌理,于细微中见思想精神及语言神韵。以谦恭讨教之心、平等对话的方式,将高深理论与审美体验,以温婉优雅的语言方式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