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彭芸 《统计与决策》2005,(5):102-103
一、现行汇率制度势在必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正日益显示出开放的市场经济特征.现行汇率制度历时10年了,正视前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势在必"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外升内贬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背景下,文章通过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试图寻找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理论依据,以及长期积累的非货币性因素对汇率升值产生的客观压力.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必须综合考虑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制度安排问题,前瞻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必须服从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远期目标和整体利益.如果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安排方面出现决策错误,那么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相似文献   

3.
王胜  周上尧 《统计研究》2018,35(12):26-44
本文将零利率下限和不完全汇率传递同时引入货币政策分析,利用两国DSGE模型深入探讨了不同货币政策规则和最优货币政策问题。研究表明,零利率下限会导致汇率的“逆向调整”效应,从而加剧两国相对经济波动。当外生冲击源于国外时,本国汇率不完全传递与零利率下限两种扭曲所导致的福利损失将相互叠加,这一点与发生本国冲击时的情形正好相反。采取汇率管制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加重外部危机的国际传导,造成本国更大的福利损失。因此,我国央行应当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为背景,以BEER现代汇率决定模型为基础,依托1980~200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所建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决定、失衡及调整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是构成我国人民币汇率的运动轨迹;1994年以后,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趋于完善,但由于受制度因素、货币政策因素、贸易政策因素、相对劳动生产率因素以及资本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严重的低估,并于2004年前后达到谷底;2005年后,汇率有升值趋势,情况略显好转,进口增加显著,顺差减少,国内外失衡状况得到改善.表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后,对如何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机制上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前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再通过建立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石油价格上涨会推动我国的通货膨胀上升;美元贬值会使得石油价格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石油价格与工业经济三者保持长期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的中间价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前者是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动,即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后者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即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制度回归1994年开始的、但从1997年起被打断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另一方面,中国放弃了实行了近8年的盯住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涨跌,而是参考我国自定的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化进行调整。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动和人民币汇率形…  相似文献   

7.
采用结构突变、VAR模型体系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利率和汇率的数据生成过程和内生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自身生成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没有形成根本性结构变化;汇率和利率的波动贡献主要根源是其自身,相互间影响不大;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虽没有出现结构变化,但都发生了区制转换;利率转换的次数和频率高于人民币汇率的转换次数和频率,利率和汇率市场的内生传导机制缺乏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朱惠  潘琦 《统计与决策》2012,(16):147-149
文章基于人民币汇率的视角,利用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国内相关经济金融月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函数等计量方法,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9.
左喜梅 《统计与决策》2022,(19):145-149
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将货币政策变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的内生部分剔除,运用货币政策外生变量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实证检验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能显著抑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其抑制效应有2期滞后;单独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扩大货币供给量无法实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标,但是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扩大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则可以有效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对Elbadaw均衡汇率模型进行修正,构建中国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测算了1984—2008年人民币均衡汇率错失程度和实际汇率错位的季度状况。结果表明,人民币自1984年以来经历了三次低估、两次高估。2002—2003年的低估幅度小于10%,2004年低估程度加大;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是及时必要的;2006年下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有所回升,改变了从2003年开始的均衡汇率停滞不前现象,表明这次汇率制度改革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牛晓健  陶川 《统计研究》2011,28(4):11-16
 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使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面临挑战,那么这种影响机制是通过何种方式发生的呢?又是如何传导的呢?本文以货币政策信贷观的银行贷款渠道为理论基础,定量解析了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外汇占款对其调控效果的影响。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国内首次构建了一个SVAR模型并通过约束识别了其中外汇占款的结构冲击,进而定量解析了外汇占款从货币到信贷这一传导环节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均表明外汇占款的增加在长期内对基础货币、广义货币和金融机构贷款有扩张效应,且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基础货币余额的弹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汇占款引致的。这表明,由于存在三元悖论,开放条件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较大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因外部经济失衡所导致的外汇占款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充分关注外汇占款的扩张性效应,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时间序列断点检验和自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的响应。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的响应并不完全,具体表现为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调整机制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的推进并没有保持完全同步;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对2006年1月4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产生显著响应,具体表现为2006年1月4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并没有导致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调整机制发生显著变化;人民币汇率对2015年8月1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产生了显著且即时的响应,具体表现为2015年8月1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导致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调整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统计与咨询》2010,(3):2-2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2010年6月19日发表谈话表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汇率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汇率的调整,还在于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及汇率水平同时进行的整体改革。汇率的变动随着汇改地推进而更具弹性.人民币既有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贬值。近期内人民币将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所以下面将对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缅昆  沈能 《统计研究》2012,29(10):39-44
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以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以及国际商品价格作为变量,对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了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保持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回落的结论,并根据实证分析数据,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与否是当前通货膨胀生成及回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文章提出治理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应以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为主,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双门限值的SETAR模型来分析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调整机制。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波动程度与调整速度在人民币升值和贬值时具有非对称特征,且波动幅度处于两个门限值之间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散特征;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在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持续小幅升值是一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外汇市场的三个交易层次即客户与外汇银行间的零售市场交易、外汇银行与外汇银行间的批发市场交易以及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间的干预性交易出发 ,对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了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8.
在货币政策转型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规则对烫平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民币汇率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时,数量型规则比价格型规则对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更有效,且能够更好地减小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在货币政策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仍然不能放弃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两种调控手段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上浮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实现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优化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甚至可以说是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转轨: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适应全球化、适应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汇率政策等手段,有助于把现在中国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为内需推动、以内部为导向的增长方式,达到内部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20.
司登奎等 《统计研究》2018,35(11):58-70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框架构建了包含央行外汇干预、投资者情绪与汇率变动的内生动态系统,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三者传导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表明,央行外汇干预、投资者情绪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内生联动效应。为刻画这一效应,文章选取TVP-SV-BVAR模型分别从全局性及多重情景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央行外汇干预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但长期内会加剧汇率波动。同时,央行外汇干预短期内会加剧投资者情绪波动而使得干预效果减弱,但投资者情绪长期内对汇率的影响不明显。鉴于央行外汇干预对汇率稳定的有效性逐渐下降,且投资者情绪对汇率的冲击易受非预期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货币当局如何在审慎、适当的外汇干预中保持投资者情绪稳定,并进而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区间内波动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