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谷新辉 《统计与决策》2012,(18):134-137
文章构建了江西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区域PRED系统的综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河北省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河北省区域各系统的协调度.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既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环境与公众健康的重要阶段,这都需要以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为保证。因此,在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其对中国29个省市区的3E系统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河北、广东等13个省市区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北京、上海等16个省市区呈轻度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4.
李刚 《中国统计》2012,(8):20-22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称为区域PREE系统。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青岛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事关率先科学发展和实现蓝色跨越的全局。因此,本研究拟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实际,建立PRE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探究PREE系统协调性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与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PREE系统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一、全市PREE系统评价指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协调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江苏省Ec-R-Ev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法评价了江苏省1995-2002年Ec-R-Ev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江苏省Ec-R-Ev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对此笔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社会信用环境优劣的评价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主成分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信用环境状况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了我国信用环境状况整体趋势是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开放度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但失信惩戒力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因此,今后应该把完善信用惩戒机制作为提升我国信用环境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及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根据青海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对青海省各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的经济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利润、技术进步、制度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数字金融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融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信息供给、数据治理等便利性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分别构建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加权法计算了数字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化上看,2011—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中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主导发展类型也经历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数字金融主导型—同步型”的发展轨迹。从省际差异上看,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中国能源与金融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提出能源与金融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与类型,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000-2014年能源产业、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能源金融产业共生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与金融系统经历了严重失调、勉强协调、中度协调、良好协调四个发展阶段,但协调性总体较低,尚未达到优质协调发展。该结论对更理性地把握中国能源金融的发展态势提供了参考。同时,基于研究结果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提出促进中国能源金融合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璐  王沁  何平 《统计与决策》2006,(22):145-146
在分析主成分分析在权系数、降维效果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首先要对指标体系分类的各个方面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得到各自方面的评价值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的二重主成分分析法.最后从理论和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为例检验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构建了区域经济一投资系统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相结合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对重庆市1998~2006年经济一投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就重庆市经济一投资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分析评价的思路协调发展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因此需要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咨询、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本文确定了以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协调状态,本文采用经济发展指数(E)、社会进步指数(S)、生态支持指数(R)以及三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IMD和WEF对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选择合理的指标,利用SAS软件包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测度。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20年来各省的位次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指出,区域的发展结构是影响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向型经济表现了更强的竞争力,广东、北京、上海是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三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是当今重要的课题.文章在阐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经济综合水平指数与环境承截力综合指数的协调度测度模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1990~2005年统计年鉴、全省及各地市州环境公报等各类统计资料,测算出1990年以来湖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借助于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Bootstrap-DEA方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概念,构建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为二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国工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测度所得复合系统状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数值均较大。对状态协调度而言,该复合系统处在高度协调发展模式之中;针对动态协调度,该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波动不定,未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该状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西安电力集团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我国企业财务危机状况的实证研究,建立了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特别是采用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因素中若干指标的权重,可避免人为赋值的弊端,客观的揭示企业在经营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从要求量增长到追求质提升的新阶段。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提出评价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三大指数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两大指标。利用陕西省1998—2014年的数据,定量分析陕西省经济的发展态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焦继文  郭灿 《统计与决策》2012,(10):130-133
文章以房地产泡沫问题为中心,通过分析供求平衡关系和房地产泡沫的本质构建泡沫预警指数,并基于1998~2009年的数据,对山东省房地产泡沫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是:在2010年,虽然青岛、济南等一线城市的泡沫度略有降低,但济宁等二三线城市的泡沫度在增加,致使总体上山东省房地产泡沫度依然较大,仍有明显过热趋势,隐藏着较大危机。  相似文献   

19.
偿付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司经济能力的综合指标,而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首要目标,也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依据中国保监会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选取了九个财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家活跃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应当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优化管理结构,引进优秀人才,改进偿付能力评估办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主成分分析和VARCLUS是两种较重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二者既存在一定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从方法、概念、基本思想、教学模型、综合指标数目的判断方法、计算过程诸方面,较详尽地探讨二者的异同,并举例说明二者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