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高职生中,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避免高职生沉迷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并引发了诸多问题.工科大学生因环境、个性等差异,更容易导致网络游戏成瘾.分析其成瘾心理,通过心理治疗并辅之以其它方法,是防治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结合当代高职生网络使用现状分析,阐述了数字阅读时代高职生网络使用的七大特征,即:电脑拥有率高、上网时间普遍较长、网络自控力较低、学习网络化、掌上网络化、网络娱乐化以及内容碎片化。在调查的基础上,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高职生使用网络进行归因分析,认为既有有高职生个人"猎奇"心理强、抗逆能力弱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管理和网络时代的特点。通过探讨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双重影响,对高职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成瘾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通过充分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现状后发现:上网时间、网络的可获得性、网络的使用功能等与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人格特质、社交需要、从众心理等方面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程度应该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作为当今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也会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容易因为依赖网络而产生网络成瘾,最终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文中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于网络成瘾心理疏导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调查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对5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有15.3%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非成瘾大学生与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他人控制(P=0.042<0.05)和机遇控制维度(P=0.035<0.05)有显著差异,大一与大二(P=0.005<0.05)、大一与大四(P=0.001<0.05)网络成瘾发生率成显著差异,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分别与网络成瘾总体和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对网络成瘾总体和部分维度有一定的预测力,预测力在0.25左右.分析认为大二和大四是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控的关键期,大学生的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与网络成瘾总体及部分维度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文章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问卷对衡阳市三所高校大学生展开调查并进行了科学研究,分析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网瘾的心理调适措施,以指导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8.
网络成瘾在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探究正念、经验回避、冗思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内部作用 机制,对山东省十余所高校的1011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正念与经验回避、冗思、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 关,经验回避与冗思、网络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冗思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念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并通过经 验回避与冗思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其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建议是:加强正念训练,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降低经验回 避,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减少冗思困扰,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在我国该问题尤其受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网络成瘾展开大量的研究,但很少涉及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比较分析。本研究回顾了有实证实验支持的网络成瘾治疗方法及其成效,并对认知行为疗法、现实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药物疗法和综合疗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反映了网络成瘾治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研究者们从最初关注网络成瘾的行为本身到更多地关注成瘾问题背后存在的情绪、家庭、人际等深层次心理问题,治疗方法从靠单纯的禁止与隔离、认知的改变及行为的训练,到最近的接纳、选择与改变,治疗的动力也从外界转向自身。研究发现:心理与药物疗法对网络成瘾治疗均有显著作用,不同疗法在改善网瘾、抑郁、焦虑等症状,减少上网时间等结果变量上均呈现出混杂的效应,但不同疗法间的功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不正确和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概括网络成瘾的主要类型,指出其危害性,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探索预防与矫治网络成瘾的措施,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消解了高职院校学生长期以来积淀的民族精神。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管理理念落后、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工作忽视网络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对网络的影响以及学生管理现状的分析得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寻找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的切入点,通过整合建立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模型,尤其注重建立"常态"和"发展"层面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同时为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以618名高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结果表明:是独生子的高职大学生客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的高职大学生;生源地是城市的高职大学生主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是农村的高职大学生,非独生子的高职大学生主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是班干部的高职大学生主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高职大学生;是班干部的高职大学生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高职大学生;生源地是城市的高职大学生支持总分显著高于生源地是农村的高职大学生;是班干部的高职大学生支持总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高职大学生。结论: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呈现一定的特点,受其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班干部等因素的影响。对高职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其社会支持程度的差异性,鼓励其积极主动获取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日益发展,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多年来形成的较为单一的高职学生管理机制面临严峻挑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是加强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以确保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可能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生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心理、厌学和消极心理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量表法对262名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高职医学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除了在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应对方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幻想、自责方式。结论高职医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具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面对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多元,网络道德意识较弱,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应根据时代变化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环境;拓宽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育人工作格局;规范工作制度,构建道德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新一代与社会接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虽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领导层认识,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新优良校风、学风,做好校企文化对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监管,从而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重点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关键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必将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行为是当今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较好地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 并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预测。以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为例,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常撰写博客日志或积极参与网络互动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博客传递的情绪指数有较为明显的事件及时间效应。基于此,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困境, 提出了网络语境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建议:重塑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 构建网络社区的隐性心理支持体系, 重视网络社会行为的挖掘与应用, 发挥网络社区的“自助—助人—互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