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誉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留有“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千百年来,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颂.王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香溪河畔的一个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代,昭君被选入汉宫.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自愿归附汉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昭君得知此事,自愿请行出塞,充当和亲使者,昭君到达塞北后,被封为“宁胡瘀氏”,这就是有名的“昭君出塞”.从此,草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汉匈双方友好长达60年之久,出现了和平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大黑河南岸,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史籍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王昭君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女性。据载,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  相似文献   

3.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名嫱,南郡姊归(今湖北姊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宫。为化干戈为玉帛,安宁各族人民,昭君深明大义,摈弃世俗偏见,毅然自请,离别故土,远嫁匈奴。昭君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亡故,汉成帝又命她...  相似文献   

4.
行者 《民族论坛》2001,(1):37-37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容,盛名古今。然而,她的盛名,并不单是由于她的美貌,更是由于她勇于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人民和睦相处、世代相好做出奉献的美德。  仲夏时节,我步入呼和浩特,首先想要寻访的便是王昭君的“仙踪”。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我看见大黑河南面的冲积平原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土丘,丘顶立着一座青瓦红柱的凉亭。人们说,那就是塞外负有盛名、被称作“青冢”的昭君墓。  顺着土丘拾级而上,但见两边绿树葱茏,花团锦簇,令人心旷神怡。走进陵园,仿佛走进了一个永久的传…  相似文献   

5.
正兴山县位于湖北宜昌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是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近年来,为弘扬昭君和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兴山县委统战部、兴山县民宗局立足民族团结的历史典范——王昭君这一著名品牌,突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两大重点,借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昭君纪念馆、全县中小学校和贺家坪土家族民族村三大主阵地,采取编辑出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组织创作演唱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举办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曾有幸参观过呼和浩特市的名胜昭君墓。昭君墓离市区9公里,高约33米,是一座人工修筑的大土丘,上面覆盖着青草绿树,看起来是很平淡的。但这平淡的去处,每年都吸引了30万参观者,有时一天参观者就达万人,而且以当地居民为多。据向导介绍,当地有些人逢红白喜事,也要来到墓前向昭君墓谟拜求佑呢。昭君在人们心中的威望之高是出乎我意料  相似文献   

7.
匈奴人的原始信仰,一些专家,学者已做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与论述。在《匈奴人的原始信仰》这个题目下,我们只想把学习研究匈奴史过程中,有关这个方面的随笔加以整理,以期缕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来。 匈奴民族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由于它没有自己的文字(《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有关它的一切情况,我们只有依靠为数不多的汉文史料记载去了解。近几十年来,一些匈奴古墓的发掘,使匈奴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有的方面我们仍感到必须深入探讨,加以解决。匈奴人的原始信仰问题,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细君远嫁乌孙国唐朝吐蕃联姻亲(之三)上文提到王昭君出塞,下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汉朝与匈奴之间中断了百年的“和亲”关系得到恢复,不仅使双方的友好合作能够加强,也使塞外与中原的统一得到巩固。这是十分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好事。中国从汉朝的刘邦开始至清朝中...  相似文献   

9.
李尕 《中国民族》2014,(6):50-50
湖北省兴山县是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2000多年前,昭君出塞和亲促进了汉匈民族的团结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千秋佳话,周恩来总理盛赞"王昭君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如今,"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昭君文化,仍然彰显着超越时空的强大精神魅力和崇高爱国情怀。正是如此,2006年8月王昭君纪念馆被国家民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0.
王昭君初嫁呼韩邪单于,单于死后再嫁新单于雕陶莫皋,其婚姻反映了匈奴的收继婚习俗。作为西汉人的王昭君,其婚姻形态是当时异族通婚中的一种。同时,她的婚姻也反映了汉族与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婚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兴山县位于湖北宜昌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是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近年来,为弘扬昭君和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兴山县委统战部、兴山县民宗局立足民族团结的历史典范--王昭君这一著名品牌,突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两大重点,借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昭君纪念馆、全县中小学校和贺家坪土家族民族村三大主阵地,采取编辑出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组织创作演唱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举办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系列竞赛活动等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单位、示范经营户创建活动,有效强化了人民群众民族团结意识,推动了全县民生改善,维护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族人民之间的饮食交流,大大丰富了各民族的饮食生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早在遥远的古代,创造了光辉草原文化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和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匈奴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食畜肉,饮“湩酪”(湩,音种,即乳汁),但也吃粮食,这些粮食大都来自中原地区。生活在祖国东北部  相似文献   

13.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部草原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边疆牧区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关于草原建设和牧区经济,我们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以牧为主”的发展方针和“保护草原”的政策,但一直没有一部完备的草原法规。长期以来,由于“以粮为纲”、“向草原要粮”等“左”的思想影响以及十年动乱,人们不重视草原建设,没有法制观念,对草原恣意乱垦滥牧,只利用不建设,造成生态失调,风沙肆虐,虫鼠横行,退化、碱化、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牧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制定出一整套法律,以法制手段保护草原,加强草原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部草原法,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5.
在科尔沁草原、嫩江流域的莫勒红昭,有一个占地1700平方米的蒙古王妃陵庙遗址。这个陵庙虽然不大,但它却是一个地上有庙、地下有墓的庄肃陵寝。而今陵墓无存,只有遗址所在了。 1.公主其人浅析。公土陵内墓葬人究竟是谁呢?这一直是未弄清的问题。《大赉县地舆通志》胜迹条载:“冢墓有公主陵一处,……系图什叶图蒙王红台吉敖巴妃,前清太祖之公主也。”据守陵人白福荣回忆说:“公主系顺治的妹妹。”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考古学事实使我们有理由推论,在欧亚大陆草原上,流动畜牧业在很古的时候就出现在印欧地区,正是在印欧地区,而不只是在印度伊朗地区。实际上,早在公元前3千年纪,在有穴墓、尤其是有地下墓的部落中,就发现了游牧生活方式的成分。这些部落身后留下了第一批古墓葬,它们正好对于后来的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是如此具有代表性。在古穴墓中,发现了家畜的骨头和车辆的残迹。从公元前23世纪起,有地下墓的部落开始大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匈奴早期的活动地域,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阴山)一带是匈奴人的发祥地,或者主张汉代“河南地”,即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是匈奴族诞生的摇篮。如果我们对古代文献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在文献中也找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了把这一问题论述清楚,我们首先应对“匈奴”这个民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时间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正吹吹打打来接我,吹吹打打来接我。你为什么不打锣,锣在汉阳河。你怎么不打鼓,鼓在宜昌府。你怎么不放炮,炮在荆州道。——兴山民歌《香溪河》在湖北兴山县,群山之间,香溪河水蜿蜒流淌。有一种古老的声音,它曾经唱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怨恨和忧伤,也曾经唱走了村民们生产劳作后的疲乏和劳累,至今这歌声依旧在荆楚大地回响。昭君娘娘和北番,怀抱琵琶马上弹,声声弹出雁门关。——兴山民歌《昭君娘娘和北番》  相似文献   

19.
对于"匈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影视剧中也总会留下这一民族的痕迹。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变迁知之甚少。但"匈奴"具体指哪一群体,他们生活的区域指哪里,都需要我们透过残存的历史记载与有关考古发现来探寻答案。"匈奴"人留给我们骁勇善战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为hun,意为破坏者和野蛮人。透过这一称谓,我们也足以看出匈奴给欧洲人留下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西迁后的匈奴,曾鼎盛一时,深入欧洲腹地,引发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及过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匈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影视剧中也总会留下这一民族的痕迹.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变迁知之甚少.但"匈奴"具体指哪一群体,他们生活的区域指哪里,都需要我们透过残存的历史记载与有关考古发现来探寻答案."匈奴"人留给我们骁勇善战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为hun,意为破坏者和野蛮人.透过这一称谓,我们也足以看出匈奴给欧洲人留下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西迁后的匈奴,曾鼎盛一时,深入欧洲腹地,引发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及过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