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若谈及雷震先生,《自由中国》半月刊10年风雨路,固然是一个最主要的话题,但“雷震案”(以下简称雷案)本身也是不容忽略的。因为这个案子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有人将此案与1955年8月发生的“孙立人案”相提并论,是从“政治构陷”这一角度来审视的。当年孙立人案中所谓“匪谍”郭廷亮,完全是由情治人员(情报与治安)一手策划的;而雷案中的“匪谍”刘子英,也不过是郭廷亮模式的一个翻版而已。两案在手法上如出一辙,说到底,都是当局为整肃和打压其政治敌手,将“匪谍案”模式作为“执政者排除异己、掌控权力的重要方式”(薛化元:《〈自由中国…  相似文献   

2.
若谈及雷震先生,《自由中国》半月刊10年风雨路,固然是一个最主要的话题,但“雷震案”(以下简称雷案)本身也是不容忽略的。因为这个案子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有人将此案与1955年8月发生的“孙立人案”相提并论,是从“政治构陷”这一角度来审视的。当年孙立人案  相似文献   

3.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请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历时三年,颇受各界关注的有关法律问题依然扑朔迷离,本文作者对该案1997年行政裁决及1998年一审判决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并就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侵权、免责及不同版本著作权权利冲突的认定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它或许关系"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的命运,也可能有助于今后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上觅求公平与平衡.  相似文献   

5.
雷日辉、唐鑫(以下简称雷、唐):张教授,您好!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在总量上迅速扩张的同时,结构上也出现相应变化.然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一种"悖论",即贸易结构的升级与其比较优势的演进似乎不相关,并且贸易结构的高度化并没有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您认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还要不要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的贸易格局下中国应如何进一步实现贸易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丧仪期间不能剃发是满洲民族的一种民俗,并被赋予了"孝"的意义.乾隆十三年皇后病逝后,皇子、满汉官员在丧仪期间的表现让乾隆帝频频发怒,更有部分官员在丧仪中违制剃发.在处理剃发案过程中,臣工不能严格按照乾隆帝谕旨办事,相互之间包庇推诿,乾隆帝深感朝臣的散漫状态和朋党问题的隐现.米歇尔·福柯的权利观念为我们分析政治领域的剃发案建构了一个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发现,乾隆帝正是欲通过塑造作为满洲民俗的头发(发式)与孝道、礼文化之闻的关系,重新加强皇权对满汉大臣的支配权力.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普通法中,特定类型的"不能"可以在未遂、共谋及唆使案件中充当有效的辩护事由.英国早期判例在"不能"案件中未形成统一的裁判模式,以戴尔顿案为代表的部分判例试图对两类"不能"案件作出划分并有限承认"不能"辩护事由.20世纪70年代的霍顿案借助对"不能"案件更细致的类型划分,扩大了"不能"辩护事由的适用范围,之后的诺克案和菲茨莫里斯案进一步肯定了"不能"辩护事由在共谋和唆使案件中的适用.1981年的《刑事未遂条例》旨在彻底取消"不能"辩护事由,但立法者的意图在安德顿案中遭到了上议院的抵制.直到1986年的希沃普里案判决的出台,英国法官和学者关于"不能"的争论才告一段落.戴尔顿案、霍顿案以及诺克案所奉行的客观说立场不值得学习,围绕"危险"概念做文章的客观未遂论存在论理上的困难且不合时宜,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自由裁量适当限缩未遂责任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美国宪政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美国银行案",探讨"信任"的制度基础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最近,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设想并取消了延续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虽然中央的农村政策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政策转变需要稳定的制度保障."美国银行案"的逻辑表明,地方税费应该由地方选民自己决定,中央不应越俎代庖.事实上,只有在农民真正获得民主自治的宪法权利之后,他们才能"信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反映和尊重他们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民商事案的"直接国际管辖权"是国际私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在国际法与国内法上的意义必须引起学界重视,要努力解决好直接国际管辖权的冲突.当国际民商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是国家时,主权豁免问题同直接国际管辖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20日,国际法院(ICJ)对"乌拉圭河纸浆厂案"作出判决,这是由ICJ解决的为数不多的与环境有关的案件之一.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其在这一领域的司法实践对国际法将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在指出ICJ解决国际水道环境争端所适用的法律基础上,分ICJ解决国际水道环境争端的观点及逻辑推理,认为ICJ乌拉圭河纸浆厂案判决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确立其国际习惯法的地位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出建立强有力的双边机制是快速解决国际水道环境争端的最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1.
WTO争端解决中"有关国际法规则"的一个解释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WTO争端解决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不能脱离其他国际法而解释和适用WTO协定的规定,而避免"临床隔离"解释WTO协定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借助<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c)条.与争端有关的非WTO国际法规则可作为解释WTO义务的工具,在争端解决中考虑有关国际法规则的目的是解释WTO协定的规定,而不是要适用或执行这些国际法规则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过,这些可考虑的与争端有关的国际法规则应符合"适用于当事国间关系"的要求.使用有关国际法规则解释WTO义务也可能需要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查非WTO国际法规则,以确定它们是否与争端有关.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确定什么样的规则由"有关的"需要逐案确定.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发生在中国中部群山万壑之中的邓玉娇案,无论诉诸法律还是常识,原本都并不复杂,为何在短短一个月内震动中外,成为2009年以来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从5月10日夜间该案发生,到6月16日上午一审宣判,邓玉娇案以高效的进程走完了法律架构下的司法程序.终于画上了一个并不太圆的句号.回顾该案由一个刑事案件一步步演变为一件举世关注余波未息的公共事件,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漩涡中,邓玉娇事件在将中国底层社会的生存样态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演绎着"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矛盾命题[1].  相似文献   

13.
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在我国学界和实务界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PRETUL"案、"东风"案和"HONDA"案中的裁判思路和结论也大相迥异,究其根源在于司法机关以及学理界在惯性思维的指引性下依据商标侵权的一般原理和规则审视情况特殊的涉外定牌加工行为,解决个案纠纷时又忽视了商标法的内在体系.在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陈勇勤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45-149
光绪朝"广开言路",使清议一度活跃.光绪五年,担任御史的李端棻呈递了一件奏折.这件奏折实际上与三个事件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言路披露用李钟铭案,言路抨击贺寿慈任命,王先谦奏折影射朋党问题.王先谦的奏折明显带有政治投机因素.李端棻维护清流派直言敢谏作风的表态,虽然遭到上谕否定,但它也提醒了清流派成员,面对像满清极端专权这样的朝廷,"广开言路"这话的可信程度值得怀疑,所谓"实事求是"放到实际言路中必须大打折扣,否则讲真话也许就断送了前程.在当时,廉政自强是洋务自强的先声.李端棻是把清流意识和洋务意识结合起来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P2P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原有版权保护框架的冲击有目共睹,一些著名的案例如美国的Napster案,Grokser案,以及台湾地区的"飞行网"案等也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上述案件所主要针对的大多为P2P软件运营商,而近期在国际范围内,针对P2P软件终端用户的相关诉讼和判决呈激增之势.2006年11月15日,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分会向22名利用点对点技术非法交换音乐档案人士提出民事索偿,预计每名侵权者将被索偿3000欧元.  相似文献   

16.
在被国内外环境法学者作为"环境权"之司法实践而广为引用的"菲律宾儿童案"中,作为原告起诉理由以及法院判决根据的"环境权"与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该案所流露的真实成分就是人们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一公共利益而承担的各种义务,这也是环境法义务本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再论"苏力招博事件">一文中,我经由主张从一个"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和检讨"苏力招博事件"和那些与此相关的文字,进而对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集体性失语现象做出了这样两个追问:第一,往日里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孙志刚案""刘涌案""黄碟案"以及与此类似的各种情形)进行"发言"和撰文讨论的学术界人士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18.
"进奏院案"是苏舜钦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促使其诗歌创作转折的重要事件。苏舜钦前后期诗歌创作,无论在取材视角、情感状态、还是在诗歌观念、创作方法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北宋文人党争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武威雷台墓在一九六九年十月被发观后,经过清理,定为东汉墓。详见《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简称《简报》,载《文物》1972年2期)、《武威雷台汉墓》(简称《汉墓》,载《考古学报》1974年2期)和《雷台东汉墓的车马组合和墓主人初探》(简称《初探》,载《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相似文献   

20.
《益世报》案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引发的反日运动中的一个舆论事件。对《益世报》而言,其面临的是参与中国外交事务以及与《顺天时报》的话语权之争。在美国驻华外交官及舆论界人士看来,这是美国发展在华舆论,获得与日本同等在华舆论权利的有效途径。但是,外交与内政紧密相连,同时也对公众舆论形成影响。此时介入中国舆论界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华外交官以及传教士的力量,为中国反日舆论的高涨提供了支持。但舆论的"幕后"是政治,《益世报》案最终以主编被判刑,报纸脱离美国管控而告终。《益世报》案证明了外交、舆论争夺与政党政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