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作亮 《学术探索》2011,(5):137-140
人的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极端运用,导致了工业时代的流行病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关系的“分离”;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走出“分离”的困惑,实现合作与交流,因此强调公平交往、追求共赢共生的“对话”理念已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旋律;基于“对话”思想对于交往实践制约性的可能性忽视,“对话”理念盛行的同时,作为“对话”载体的“共同体”思想得以激活并在实践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话理论是当前我国文艺学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通过中西文论的对话 ,我们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进行异质文论的对话首先应该掌握“话语独立”和“平等对话”两条基本原则。中西异质文论对话主要有以下四种具体途径与形态 ,即“不同话语与共同话题”、“不同话语与相同语境”、“话语互译中的对话”和“范畴交错与杂语共生”。  相似文献   

3.
外国文学教学中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与对话,构建“对话”模式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话”模式的构建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就是在教学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学作品及中西文学之间;西方现代派与传统文学之间;教学与实际运用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4.
“对话式”阅读教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燕飞 《南方论刊》2008,(6):105-10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理解“对话”和“对话式”阅读教学,又如何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远非简单之事,有必要作深人的了解。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以“发现自我”为目标、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式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经验”为基础、无视人的“活生生的经验”、极易走向“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指向“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人与世界的和洽的“对话教育”.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其可以在政治素养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人格品质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平等人格意识;而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要求,就是在教育主体的设置上以“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以“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形而上思辨后,开始转向对现实的思考,突出表现就是应用伦理学的蓬勃兴起。教育对话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也即体现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有别于传统的主客形式的师生关系。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理论的主题是人的对话,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这就意味着教育的平等性和对话性。教育对话的实现形式包括教学对话、在线对话、叙事对话等。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伦理与现实脱节现象,对改善高等教育本身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8,21(4):33-37
对话与辩证法的关系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苏格拉底对话与辩证法的朴素统一、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辩证法中对话的内在化以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对话与辩证法与实践基础上的重新统一。当代西方美学中的对话思想是对辩证法存在论改造的结果,在对话的地位、本质和前提方面同唯物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们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理解一直存在误区和盲点 ,致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对话”实践大都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真实而有效的对话 ,既不可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式的“教堂”里实现 ,也不可能在民间狂欢式的“广场”上进行 ,而只能在人们对“真理”的不懈探求中生成。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体二分基础上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对话与沟通,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对话理念,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采取确立对话教学理念、把握教学目标完整性、开发生活化教学内容、积极搭建对话平台等策略,建构基于对话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促进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话美学思想的文本观,既区别于传统主客二元论美学模式中的文本观,同时又与解构主义的文本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对话美学思想中,文本是自律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是审美主体间对话关系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1.
“对话”本来是辩证法的原初含义,但在辩证法的演化过程中,这一重要维度在形而上学的阴影下被深深地遮蔽了。在当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对话维度又重新获得了重视,这集中地体现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通过“对话逻辑”,把辩证法与解释学在深层次上结合起来,使得辩证法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纠缠,并返回到了现实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由此,“对话辩证法”成为生活世界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话理念和对话理论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对话理念支持下的对话教学成为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话教学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是对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挑战.对对话型英语作文教学的研究无疑会对对话教学的开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俊杰 《理论界》2010,(4):198-199
肇始于布什总统任期内的、旨在协调中美经贸关系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SED),在经历了双方五轮对话磋商后,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布什总统的离任及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上台,美国国内政局注定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当布什政府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历届政府中相当糟糕的一届时。〔1〕但战略经济对话这一机制却经受住了考验,被奥巴马政府所吸收,改为SE"战略与和经济对话"(SED)机制。本文将对战略经济对话产生的背景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探讨,并比较战略经济对话(SED)与战略与经济对话(D)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战略和经济对话的前景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无疑是两种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而在欧美,基督教文化则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在当代“全球化”和“文明对话”的背景下,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对话已经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德语神学界的“政治神学”及拉美神学界的“解放神学”之间展开,并且已经开始越过纯理论的层面。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渊源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及其主要思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进入对话时代,对话精神回响于教育领域,为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的新视野。本文以对话理论为基础,从语文教学与对话理论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对话理论特别是阅读对话理论这一新视野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段玉明 《学术探索》2011,(5):98-105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人、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7.
陈化 《理论界》2014,(4):57-60
生命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在教育视域下,对话是基于教育参与者主体的平等性而展开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对话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现代语境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必然依托于对话范式。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叙事、回应与理解是对话在生命道德教育中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对话范式看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范式”业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它不仅凸显与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且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因为“和谐”的本质即是“对话”,因此和谐社会得以建构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的基本实现路径就是诉诸于对话。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实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扬弃中西之争与古今之辩。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寻求同一与确定性 ,但差异无处不在 ,无可消除。真实的哲学思考只能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找真实的安身立命之本。“实践”与“对话”是两条已经有人行于其上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