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具有现代意义的NGO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数十家NGO联合的历史也是没有的,所以。这次突发事件不仅给了NGO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契机。还充分展现了我国NGO存在的必要性、本土NGO发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在5·12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舞台上,中国的志愿者以及民间公益组织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集体登场。相对于NG0发展前30年的历史,这次NGO的参与最显著的不同是:以往很多NGO习惯单独行动,而在这么大的一场灾难面前,NGO采取了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寒冬季节,我们能够为灾区老乡们送去的温暖不仅仅有暖炉和棉被,更重要的是陪伴和真挚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5·12地震后,我特别留意四川板房小区的变化。春节临近,灾区的居民会怎样过这第一个在板房的春节?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民间社工篇里.我们选取了仍然坚守灾区的”儿童友好家园”、青红社工站、剑南社工站、鹤童社工站、国际小母牛、众益华龄,还有未在版面上出现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在北川、安县等地设立的7个儿童希望社工站,“香港无国界社工”擂鼓社工站,台湾慈济协会什邡社工站,以及不标明白己是社工机构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参与灾后重建的众多NGO,比如去年我们关注过的NGO备灾中心、陕西妇女研究会等。他们,是灾后社会重建和精神重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那一夜,海风吹拂着窗棂,海浪拍打着礁岩,我坐在窗前,打开邮箱,来自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一封邮件映入眼帘:“这是在月明星稀的中秋夜,地处鲁甸地震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响起了美妙的歌声,孩子和志愿者们灿烂的笑脸诉说着广东社工服务队在鲁甸的工作.”“一声声暖心的祝福萦绕心间,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融入脑海,那是对灾后重建的美好祝福,也是面对灾难坚韧而又阳光的姿态.祝福乡亲们,鲁甸加油!”  相似文献   

7.
从2008年6月自广州奔赴汶川开启水磨社工站的服务,到2009年12月在社会资源匮乏的北川陈家坝启动陈家坝社工站,再到2011年1月汶川县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汶川启创)成立……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创)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服务已经近三年了.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谢英俊是“9·21”地震灾后重建的代名词。他帮助邵族人建房屋,并让原住民自己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更重要的是,他帮助他们重建自己的文化。汶川地震发生后。谢英俊又投身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从赶工做生态厕所开始,以“9·21”地震重建中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为灾区人民修道路、建房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灾民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区重建信心,促进社区合作及互助,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灾后重建得到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1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再一次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灾难无可逃避。在地震之后,在全国迅即形成一股300万志愿者大军,几乎和军队一起出现在地震灾区,从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志愿行动的序幕。而在后方的广大民众伸出援助之手,顷刻之间以捐款捐物的形式筹集400多亿元款物捐献灾区,他们当中有普普通通的农民,有富豪榜上的企业家,更有影视界的明星们。他们的行动充分说明一个道理:积极参与、有效服务。赶赴灾区的广大志愿者自发分工、探路、收集资讯、调集物资、疏散伤员,行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一切充分说明,灾难面前,十三亿中国人没有缺席。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后,由各种力量支持的社工队伍陆续奔赴灾区,开展专业服务;由高校师生组成的大量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服务灾民,活跃在四川地震灾区,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可以说,四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将近一年过去,社会工作在灾区的服务状况如何?有多少项目已完成?成效如何?坚持服务的工作队有什么计划?  相似文献   

12.
10月22日,广东省民政厅举行了鲁甸地震灾区救援项目“云南8.03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支援项目”捐赠仪式。仪式上,云南省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广东省丹姿慈善基金会三方代表签订了“云南8.03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支援项目”三方协议,广东省丹姿慈善基金会向广东省慈善总会捐赠36万元善款。  相似文献   

13.
在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半个月以后,灾后重建的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从近期媒体的相关报道看,与此相关的话题似乎更多地是在谈论学校的重建和孤儿的养育。当然,灾区的孩子,尤其是失去双亲的孤儿,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但是,地震灾区的老人,尤其是在地震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孤老,目前社会上给予的关注显然很不够。  相似文献   

14.
8月2日早上,我和张逸君乘一辆破旧的汽车从成都出发,两小时后置身于一片简陋的木板房与帐篷之间.彭州市中坝村已被地震从地图上抹去,1006人中10人死亡,现在这里是临时安置点.地震时正是下午,大家都在田里劳动,房屋倒塌时没有伤亡,遇难的10人大部分是被垮塌的山体吞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平凡的志愿者。我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或许就是许许多多的小事,才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以育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们用志愿者精神,给灾区人民传达了.一种力量,一种与灾难抗衡的众志成城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芦山地震后,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组织专家组到地震灾区进行评估调研,我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初到芦山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处奔忙着的志愿者汇成的独特风景.当地民众告诉我,4月20日上午,地震刚发生不久,就有大批志愿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救援部队开展搜救工作,帮助清理安置地区、照顾受灾老人和儿童.一位女大学生说,她从网络上得知地震发生后,在半小时内便打理好随身物品,一路搭车来到这里从事志愿服务,并且已经坚持半个多月.  相似文献   

17.
作为5·12地震灾区最本土的社工,四川社工是灾后重建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两年来,他们也在不断前行,探索着社会工作长效发展之路。作为本土高校社工力量的代表,西南财经大学于2008年11月曾在北川县安昌镇建立社工站,重点对灾区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援助服务。2009年4月.该校根据需要,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同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建立了社工站,以社区能力建设为重点介入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地震灾害造成的诸多问题中,“三孤”问题——即孤老、孤残、孤儿的赡养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但是,从近期媒体的相关报道看,与此相关的话题似乎更多地是在谈论学校的重建和孤儿的养育。当然,灾区的孩子,尤其是失去双亲的孤儿,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  相似文献   

19.
虽然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社工队伍相比.四川社工稍显稚嫩,但是.作为灾区的本土社工,他们是灾后重建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在灾民心理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省外社工服务队的启迪下积极探索着灾后重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否是天意,在我交接完汶川(工作)后回到深圳不到一个月,芦山地震发生了."这是支援5· 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有5个年头的广东姑娘周小燕在Q Q空间里写的文字.当时,她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奔赴汶川,参与灾害援建工作,担任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社工站站长.这一干就干了5年,在汶川本土社工逐渐成熟后,她也开始撤出,来到深圳继续她的社工事业.没想到4·20芦山地震,又将她"震"回四川这片土地上,继续她在过去5年中从事的灾后重建社工服务.如今,周小燕的身份是深圳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慈卫")的理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