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危机.国民党内部、国共之间矛盾重重,战争不断,中日之战亦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蒋介石抛出并执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政外交政策.对此政策,史学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对政策提出的缘由,却鲜有论述.笔者对此试做探讨,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认识李鸿章的洋务教育活动,必然涉及对整个洋务教育的评价。然而,国内外史学界对此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联史学家齐赫文斯基认为清政府是在“‘自强’政策范围内为其陕隘的目标培养现代技术人材,以满足军事工业和官僚机构对外往来的需  相似文献   

3.
通过阻止中国漕运胁迫清政府,是法国在中法战争后期使用的手段之一。长达数月的大米禁运,曾配合法国的军事、外交斗争,发挥了一些作用。对此,史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本文拟就这一政策从提出到实施所经过的周折以及法国推行这一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北洋军阀与日本关系的研究是我国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仅近十年来有关这一专题研究的重要论文达二十余篇,本文即就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简要评述。日本对华政策与北洋军阀北洋军阀集团建基于1895年的小站练兵,时值列强角逐中国激烈之际。日本则通过  相似文献   

5.
于延亮 《南方论刊》2009,(10):94-94,93
近年来中国口述史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不仅在史学界,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口述史的相关作品。互联网上,关于口述史的文章也屡见不鲜。然而当前中国口述史学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口述史工作者的修养亟待提高。文章试从理论修养和专业修养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认识浅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对于西安事变,史学界一向评价甚高,认为它是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愿就教于史学界同仁。我认为,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本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抵抗,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危及到国民党集团的统治,使它从本质上有了抗日的愿望和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日关系是中国现代史和民国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问题不仅引起史学界的关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关于“以德报怨”政策、关于“惨胜”说、关于如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等问题,都需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本着这种精神,提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8.
过去史学界、文学界一般都认为,黄庭坚是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的保守派。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通过具体分析黄庭坚对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态度、贬谪广西的原因及其在广西的活动,对黄庭坚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后期,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等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决定乘胜即收与法国结束战争。这种作法直观看来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因此史学界对此一般持否定态度。其实,当时中国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主要是:战争的整体军事形势不容乐观,法国方面并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中国的周边形势非常严峻。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认为,乘胜即收是清政府迫于当时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采取的保守性决策。  相似文献   

10.
明代荒政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荒政,即指救荒政策。它是政府对自然威胁(包括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所采取的一套预防。治理和补救的政策行为。对于救荒史的研究,解放以来。史学界没有给予重视。事实上,研究灾荒史,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农民战争史,经济史、社会史确实有着一定的意义。因为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天灾往往是人祸的前奏,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幕后操纵者。本文就明代的荒政问题作些探讨,冀在引起史学界同仁的注意,把灾荒社会病态史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试论清末五大臣出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5年至1906年清王朝末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是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从“变法新政”到“预备立宪”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在清王朝被迫面向世界的应变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长期来我国史学界对此没有作过专文探讨;在众多的近代通史著作中,不仅语焉不详,评价亦欠公正。本文谨就其为何有五大臣出洋之举的原因、经过及其对清政府在决定立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略作议析,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与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关于张学良与明史研究这一课题,至今仍如一片荒原。直接可征用的资料几乎全无,实难着手开垦。但张学良一生,确又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令人关切。本文拟对此作些探索,以就正于同业。  相似文献   

13.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 ,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但是 ,史学界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问题 ,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下面仅就这两个问题 ,提出浅见 ,以就教于史学界。一、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  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是什么 ?大陆史学界流行的传统看法是“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① 。实际上 ,这个提法最早来源于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的分析。例如 :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14.
解放以后,史学界一向认为,中央集权比分裂割据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对此很少有异议。近年来,由于展开中西比较研究,有人感到,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割据的制度反而较早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我国封建社会自战国、秦汉以来长期实行统一集权制,却始终未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5.
东北“易帜”与“枪毙杨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轰动全国的政治事件,是张学良将军坚决果敢的政治措施。对此,中外史学界均有评论,但看法不一。本文想结合近年来提出的一些史实,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发展影响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苏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中苏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解问题产生分歧 ,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本文从二战后国际关系结构变化及中苏双方对此所持的态度入手 ,深刻地反思了中苏关系的曲折进程。认为 :“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是苏联想控制中国的内外政策并导致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关键 ;而中国未能及时摆脱“冷战思维”安全观也是原因之一。以此警诫世人 ,在处理国家间关系问题时 ,必须摈弃“冷战思维”,反对集团政治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或争端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关绍纪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后期美国调处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却少有论述。这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好象美国政府到了抗战后期才注重国共关系,才...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很多年来一直对多尔衮入关之初是否取消"三饷"加派这一问题持异议.本文试图通过对多尔衮入关后所执行的有关取消加派的政策、措施,以及对官吏的处罚的分析,得出多尔衮一直贯彻着取消加派、蠲免赋税的政策,从而站在经济角度给多尔衮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丁兆东 《理论界》2008,(1):126-127
围绕究竟何种因素在收回汉浔英租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学界争讼很多。本文通过对一些重要史料的梳理,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得出的结论是:群众的自发行动在收回汉口英租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的所谓重文轻武,始于北宋。对于宋代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史学界多加以贬低乃至否定,认为这是造成“弱宋”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重点探讨北宋重文轻武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其历史作用究竟应作如何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