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隐留滞长安,十举期冀一鸣,然丹桂无缘。在此期间,投书赠答,自慰牢落,始终以“隐”自称,从未因见黜有司以改名。故而《吴越备史·罗隐传》所言“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乃望“隐”名,以生训耳,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2.
古人撰史,秉笔直书者有之,隐恶溢美者亦有之。《明史·循史·方克勤传》便是典型的隐恶溢美的范例。这或者不是作者本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失实情况的呢?值得作一番详细的考察。《方克勤传》与两个人有绝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司马迁,史称“良史之才”。《史记》,杨雄誉为“实录”。班固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及至梁,伟大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家刘勰归结《史记》的写作特点为“实录无隐”之后,历代便形成定论。“实录无隐”不仅成为“藉传以传史”的里程碑,也给人们如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但是,写史要实现“实录无隐之旨”是不易的,生  相似文献   

4.
北宋僧人赞宁是佛学家,也是翻译家。然而他的翻译研究却没有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他编纂的《宋高僧传》开篇就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翻译史研究资料。在《宋高僧传》中,他总结回顾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论述了翻译的起源、性质和功能,探讨了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莫洛亚是法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著述甚丰,尤其是在传记文学领域,多以英、法作家传记为主,如《雪莱传》、《拜伦传》、《夏多布里昂传》、《雨果传》、《乔治·桑传》、《普鲁斯特传》、《三代仲马传》、《巴尔扎克传》等等,可谓硕果累累。法国文坛对他早有赞誉,我国对他作品的翻译也不少。但无论中外,研究尚较薄弱,莫洛亚自己就曾说过,他的著作既多且杂,使评论家望而却步。不过,我这篇文章要探讨的既不是他所完成的“最为浩繁、最为困难的工作”——《雨果传》,也不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6.
朱东润先生是现代中国古代文史研究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为人正直,做学问认真勤奋,著作成果丰硕。从五十年代起,我和他同在复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工作,前后近四十年,接触颇多。我感到他在做学问方面,值得学习的地加良多,这里只谈两点:一是勇于开拓的精神。朱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方面很广,上自《诗经》、楚辞、《史记》,下至宋话本、元杂剧、明末爱国诗人,都有著作或论文问世。他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早期的《读诗四论》(后增订改名为《诗三百篇探故》)、《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即蜚…  相似文献   

7.
鲍鹏山 《中华魂》2013,(12):58-59
孔子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你不说他的时候,即使你喊打倒他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就是对他的认识。我之所以写《孔子传》(鲍鹏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出版),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虽以诗和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和繁荣也作出了独特而多样的贡献.他既是传记文学作家,也是中国现代传记理论的奠基者之一.郁达夫的传记文学创作不拘一格,种类繁多,很难用中国古代传记体式──史传、杂传、散传、专传和纪传体小说──来规范和分类.从其创作实际看,主要有自传、文人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和纪传体小说等五种类型,其间都有优秀作品传世.郁达夫对现代传记理论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写有《所谓自传也考》、《传记文学》、《什么是传记文学?》、《日记文学》和《再谈日记》等文章,对现代传…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题署,确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他在元代生活了53年,称为"元人"是不错的。以现存没有嘉靖以前的版本,就断定《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后期是不合事理的。罗贯中协助施耐庵完成《水浒传》,又独立写出《三国志演义》;弱化乃至抹杀罗贯中与施耐庵关系的倾向,对中国小说史研究是非常危险的。罗贯中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大家,除了《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北宋三遂平妖传》四十回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等,也都是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四题     
隐鹿门山孟浩然隐居鹿门的具体时间,向来没有成说。《新唐书》本传载:“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卷二○三《文艺传》) 又据《唐才子传》,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其张子容传云:“初,(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诗篇唱答颇多。”(卷一)检孟浩然集有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据明铜活字本)诗,证明张子容确实曾经隐居过(《唐才子传》既言其隐鹿门,白鹤岩  相似文献   

11.
乔杜里所著《无名印度人自传》以写史的名义作传,这一写作方式既表明他对传主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他杂糅式的书写策略。乔杜里在自传中品评人事的准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式的,他笔下的西方人与印度人的形象也褒贬有别,这体现出他以西方文化为本位的文化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2.
太史公笔法之成因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无论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史笔、文笔亦为时人和后人所推崇。刘向、杨雄誉他有“良史之材”,《汉书》作者班固,尽管对司马迁及其《史记》颇有微词,但也不能不借他人之言极口称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帝国封建专制政权最巩固的时代,但也是社会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13.
自汉以降,解释《诗经》、研究《诗经》者代不乏人。有清以来,人才辈出,名家蜂起,著作汗牛充栋,灼见丰赡,蔚为大观。毛《传》、郑《笺》、孔《疏》、《尔雅》、《说文》固为解诗之本,而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陈奂《诗毛氏传疏》、方  相似文献   

14.
范缜是中国中世纪哲学史和逻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梁书本传》说,他的著作有十卷。《南史本传》说,有十五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一卷。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已失传,现仅存五篇,其中包括他的《神灭论》和《神灭论》的续篇《答曹舍人》(卽《答曹思文难神灭论》)。范缜的《神灭论》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论文,它不但是中国中世纪无神论史、哲学史上一篇伟大的、战斗的唯物主义的论著,而且也是中国中世纪逻辑史上的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  相似文献   

15.
唐初,河北人李延寿,是位一贯主张中国统一的史学家.过去,一直有人误认他是陇西人,实际上,那是史家追述他先祖的祖藉,是不正确的.确切的应说,李延寿是相州(治邺,今河北省临漳西南)人.他一生的治学活动皆在河北,这是治地方史者所应明确的.李延寿是位历史编纂学家,他的家世和本人的简历,《北史·序传》有其写的“家传”一篇.《旧唐书》卷73《令孤德棻传》阴有《李延寿传》,《新唐书·令孤德棻傅》亦附有李延寿的事迹.父李大师亦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延寿的历史学素养和祖国的统一观是受其父的影响,并继承其父的遗志而完成的.《北史·序传》云:  相似文献   

16.
讨论完颜家族谱系建构问题,必须了解《祖宗实录》的具体内容、结构框架以及编纂经过。本文以《金史·世纪》为主要线索,综合《后妃传》《始祖以下诸子传》及石显诸传的同源史料,指出它们皆以《祖宗实录》十帝本纪为蓝本修成。在厘清《祖宗实录》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我们对女真祖先传说及谱牒构造展开文本分析,揭示昭祖到景祖的叙事内容突然由虚变实这个关节点前后祖先传说的整合、改编的过程,以及背后的政治因素。《世纪》《神麓记》《松漠记闻》《高丽史》均载完颜氏祖先故事,据此能够钩沉谱系生成的脉络,分析统治集团塑造模式与权力起源。  相似文献   

17.
元前期杂剧作家石君宝遗留的剧作虽少,对后世戏曲却颇有影响。人们论及石剧,往往只称赞他的《秋胡戏妻》,极少注意他的《曲江池》。其实,《曲江池》对后世戏曲的启迪作用尤为明显:明代出现了朱有燉的同名杂剧《曲江池》和徐霖(一说薛近衮)的传奇《熽襦记》。清代的《缀白裘》收入这一题材戏十一折。直到现代,京戏、川戏、郿鄠戏、越剧、粤剧、秦腔、昆曲、滇剧、梨园戏、河北梆子等多种地方戏都保留了这个传统剧目,至今上演不衰。 作为一个优秀爱情戏,《曲江池》所以能七百年长葆艺术青春,是与它塑造出一对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并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情侣形象分不开的。探讨这对情侣形象,对于认识《曲江池》的特色和价值,对于戏曲的推陈出新,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曲江池》的故事源于唐代民间讲说文艺《一枝花话》,唐人白行简据此写成小说《李娃传》,石君宝则据《李娃传》改编成杂剧。元代前期写此题材的杂剧还有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只存目。今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辑录写李、郑恋爱的元传奇佚曲九支,内容不大连贯。所以,石君宝的《曲江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写李,郑恋爱最早、最完整的戏曲作品。 《李娃传》中的长安名妓李娃性格比较复杂,她的复杂性格集中表现在两个情节上;她热恋着  相似文献   

18.
谢本书同志的新著《龙云传》(四川民族出版社新近出版),是一部颇有特色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人物传记,值得一读。 谢本书同志三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又侧重于西南、特别是云南地方史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种,其中人物传记占有相当比重。据作者在《龙云传》前言中说,他对民国以来在中国、特别是在西南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云南历史人物都有为之作传的想法,现已问世的有《蔡愕传》、《唐继尧评传》和这本新著《龙云传》。如果说《蔡锷传》、《唐继尧评传》的特色是着重于研究性的学术成果,《龙云传》则是在具有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更注意了对传记主人公的性  相似文献   

19.
郑薰,字子溥。唐大中时翰林学士,宣歙观察使。咸通间官至左丞。有诗文传世。然《旧唐书》无传,《新唐书》传又仅寥寥数语。本文钩稽群籍,对传文记述有误或未明者,给予考订,失载的内容亦予补充。郑薰,……亡乡里世系。按:《因话录》六:“进士郑滂在名场岁久,……登朝,至殿中侍御史。前宣成观察大夫郑常说此事,大夫即滂之再从弟也。”前宣成(城)观察大夫郑即郑薰(见下文“出为宣歙观察使”)。滂系大和4年(830年)进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载北祖有滂,但官监察御史,且父仓部郎中(山咢),乃开元、天宝间人物,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言,“其子纵淹滞,不应大和四年(830年)始及第”,故二滂非同指一人也。不过,《世系表》又载,北祖晔生中书博士茂,茂生七子,号“七房郑氏”。而郑处海《授郑薰礼部侍郎制》云:“(郑薰)高阳茂族”,似指薰系茂族,即属北祖系。擢进士第。按:薰系大和2年(828年)进士。而后,曾佐幕岭南。《古刻丛钞·张公洞壁记》有“前检校  相似文献   

20.
(一) 《诗经》和《周易》中的“汔”字,古注、今注及词书释义分歧很大。《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毛传:“汔,危也。”郑笺:“汔,几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诗,杜预注:“汔,其也。”《后汉书·班梁列传》引此诗,李贤注:“汔,其也。”《孔子家语·正论》引此诗,王肃注:“汔,危也。”朱熹《诗集传》:“汔,几也。”《康熙字典》用此例,引毛传、郑笺、孔疏后曰:“按诸家反复相训,是汔为几也。左传昭二十年引此诗,杜预云,汔,期也。然则期字虽别,亦是近义。”旧《辞源》用此例,释义为“几也,一曰其也。”旧《辞海》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