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功与习惯     
张鹰 《百姓生活》2014,(8):19-19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销大师,在他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时,全王拉有5000位保险界的精英来参加他的职业生涯告别会。当许多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大师微笑不答。这时,全场的灯光暗下来了,从会场一边出现了四位彪形大汉,他们合力抬着一铁架走上台,铁架下放着一个大铁珠。人们有点诧异,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对,大师走上前。用一把小铁锤朝大铁球敲了一下.铁球发出轻轻的响声,却纹丝不动。接下来,大师每隔5秒钟,就用小铁锤对着大铁球敲一下,如此不断。可铁球还是一动不动,人们开始骚动,陆续有人离场而去。  相似文献   

2.
论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法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书法艺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线的变奏、势能的图式,心、手、眼的妙合与情、意、形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古城保定市,有一位被人们誉为“球迷”的老人,他就是当地建筑公司山西代县籍退休干部董世修。说他是“球迷”,并不是他对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有什么过热的爱好,而是因为他出奇地迷恋于一种特别的球——铁球。 铁球,又名健身球。正如这名字一样,它具有健脑强身、防病治病的  相似文献   

4.
张明 《社区》2014,(9):51-51
我的“康乐球”,是可以在手掌里转动的铁球。它给了我健康,也给了我欢乐,所以我称它为“康乐球”。  相似文献   

5.
《新少年》2012,(10):37
纸艺达人费黛里奥出生于瑞典,她擅长用剪刀将彩纸修剪并进行简单的折叠来展示自己的技艺。小狗提尔(Till)和小象吉尔(Gul),就出自她的妙手。两只小动物可爱清新的形象很受人们喜爱,费黛里奥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布置了充满童趣的场景。场景制作得简洁又不失细微之处,温柔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小读者,动动你的手,动动你的脑,把你曾经使用过的好词、佳句、妙段,精彩开头、精彩结尾、精彩过渡通过写信或者E-m ail的形式寄给我们,你的小作家梦现在就要开始实现了。还犹豫什么,快快行动吧!听,作文征集的铃声又响了!  相似文献   

7.
在老年人活动的多项健身体育项目中,小小门球则吸引着广大门球爱好者。他们摸之难舍,手不释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真是“妙”不可言,使门球这朵小花,在群体活动高潮中开的更加鲜艳。 那么,这项活动到底有什么好处能得到如此众多的群众喜爱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挑战妙爪帮     
马士钧 《新少年》2014,(7):54-57
那天,斑马老师把手伸进兜里掏绣花手绢,掏出来的却是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绣花手绢真美丽,鼠辈见了心欢喜。今日借用别生气,鞠躬说声谢谢你!妙爪帮帮主:安思虑 “香喷喷的绣花手绢,岂能落入小偷的脏手?那可是我老婆送我的定情信物。”斑马老师嘀咕着,去问大家,这个“安思虑”是谁。  相似文献   

9.
扇子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传神之物。譬如折扇,演员拿它上场,可代表马鞭、刀枪等器具;在书房和公堂上下挥动,扇子又变成毛笔;把扇子打开则可当作书信来读;把它放肩头,就变成扁担;用手一托,又成了茶盘。一把小小的折扇,简直瞬息万变,其妙无穷。戏曲舞台上的扇子,种类繁多,式样不一  相似文献   

10.
“妙”是道家文化精神的产物。“妙”的事物或空灵、或玄远、或精微,其感性形式总与道的某些特征相似。因而,所谓“妙”,应该就是一种似道之象。  相似文献   

11.
张旺     
<正> 张旺,别号富山,榆次人。大约生活于清代道、咸、同、光年间。自幼善于巧思,然因家境故贫,不得读书进学,遂习画匠技艺,借以糊口养家。嘉庆,道光间,榆次有一塑工,技艺高超,号称六指手者。凡所捏塑人物,无不酷肖傅神。张旺慕名求师,潜心研习,遂深得其妙。当时晋中一带,凡富家举办丧事,多  相似文献   

12.
正在期刊网上看到一则故事,引发了我关于"学习典型、赶超典型"的一些思考。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在即将告别他的职业生涯时,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在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演说。那天,体育馆座无虚席。大幕徐徐拉开,只见舞台上搭着高大的铁架,铁架上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这时,主持人请两位身强力壮的人到台上来,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相似文献   

13.
教育无痕     
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无痕。其妙处,妙在不露痕迹,妙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妙在静水流深、大音稀声。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一份睿智。一个7岁的男  相似文献   

14.
妙喻     
妙喻是天才的标志,一句绝妙的比喻远胜一万句空泛的议论。"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此则妙喻虽不知作者是谁,但它却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让人记忆深刻;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谈到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时,有则妙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小鸟飞走了,只剩下老鸟了……"  相似文献   

15.
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与明代传奇《玉簪记》分别塑造了两个光彩照人的空门女弟子形象———妙玉与妙常。二妙的身世相似,性格同中有异,结局则截然不同。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二妙的种种异同,并结合她们的生存环境、爱情模式以及《红楼梦》与《玉簪记》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本特征,对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作一番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妙是中国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学艺术中富于民族艺术精神的审美范畴。妙在文化、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其自身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必须着力探究既要体会字词之妙,又要体会句式之妙,还要体会描写之妙的默化过程之揣摩;既要培养情趣,又要寻找意趣,还要发展志趣的默化过程之陶冶;既要滋育心根,又要涵养性情,还要润泽灵魂的默化过程之滋养等“寓学于乐”的方略。  相似文献   

18.
在生活中有触于中,自然产生感兴,随物赋形而产生审美意象,用苏轼的话就是了然于心,成竹于胸,身与竹化,然后了然于口与手,辞达而转化为艺术形象.这就阐明了创作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象的规律,并对孔子辞达说作出新的解释,是苏轼美学思想的杰出贡献.为形成胸中成竹的审美意象,要求作家有虚静的审美态度,进行身与竹化的审美体验.苏轼吸取佛老美学思想,对孔子辞达说作新的发展与解释,是以道家思想改造儒家观点.苏轼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政纳万境.”作诗应有一种虚静的心境,是构成审美意象的前提条件.处于静的境界,可以掌握各种动态;处于空的境界,可以容纳万般景象.这确实是欲令诗语妙的必备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好好好,知荣明耻劝导好;妙妙妙,扬荣抑耻有实招。”这是江苏省盐湖市建湖县颜单镇群众对知荣明耻劝导队的肯定和赞扬。颜单镇老促会、关工委的80多名老同志,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成了11个劝导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生动的知荣明耻宣传教育。劝导  相似文献   

20.
《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是乾隆皇帝为记录重修妙应寺而御制的满、汉、蒙、藏四体合璧碑文。该多语种合璧碑文,反映了乾隆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渐深化的现实。本文以《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考据方法,解读碑文中的满文、汉文和蒙古文,并将其置于碑文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考释,力求揭示碑文背后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