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培恩 《经理人》2011,(3):108-109
某企业副总经常在一些问题上与老总意见不合,久而久之双方产生了隔阂,老总认为,该副总是故意不配合他的工作,凡事总是和他“顶牛”,于是不再信任这位副总,并在工作上把他“闲置”了起来。而另一位副总几乎是唯老总的想法是瞻,很少在一些问题上提出过与老总不同的意见,是典型的“紧跟派”,被员工私下里称为老总的“代言人”或“传声简”,自然也深得老总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有什么可做”是当今企业老总常爱唠叨的一句话。他们绞尽脑汁选工程、定项目 ,经营转产或转向 ,以期产品适销对路 ,使企业摆脱困境 ,起死回生。“能做好什么”则很少听企业老总谈起 ,这是因为“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还难” (马克思语 )。而“能做好什么则是企业要致力而为的。广州某家制药企业 ,其药品质量一直顶呱呱 ,可企业却跟潮流分散一部分资金去经营酒店业 ,这就让许多顾客难以下咽 :这菜里是不是也含有苦味 ?结果酒店业入不敷出 ,亏损严重 ,给制药企业也带来沉重包袱 ,欲罢不能 ,几近拖垮 ;又如武汉一家汽车制造业 ,维持其生存就勉强…  相似文献   

3.
面对企业的生存危机,相当部分企业的老总们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找准症结制定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走上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两个极端,不仅没有解决老问题,还制造出一大堆新问题。走刚性管理极端的企业有三类。第一类是对抗型。这类企业老总深知经济紧缩期职工珍惜就业机会,又有失业大军存在,故肆无忌惮地欺压职工。有一家生产糕点和月饼的台资企业,老总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取消了周日休息,延长工作时间不付加班工资,每月发工资都要拖十天半个月,动辄罚款,一罚就是50元、100元。其主观动机是因中秋节业务繁忙,要使员工“适应”这种紧张…  相似文献   

4.
本栏目按优稿优价的原则广泛征稿。工业强省,兴川富民——经委主任访谈系列报道以市(州)、工业强县的经委主任为访谈对象。反映各地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创新思维、重大举措和突出业绩。肩负工业强省光荣使命——“四川造”明星企业老总访谈系列报道以“四川造”明星企业老总为访谈对象。反映四川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老总为四川工业崛起奋勇当先、不辱使命的过人胆略和非凡业绩。优势企业“龙虎榜”——来自重点发展优势企业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正> 留神一下媒体关于打假的报道,你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作为深受假冒伪劣侵扰的名牌企业,他们的“打假办”实在默默无闻。走访几家名牌企业的老总,才知道企业自行打假困难重重,他们宁可低调处理,息事宁人,也不愿“将打假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6.
《科学咨询》2010,(14):F0004-F0004
曾经有一位外企老总找到学校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的企业发展了,不缺土地、不缺资金,不缺产品订单,最缺人才.缺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啊。”目前国内服装业已开始由“贴牌加工”逐步向“自主品牌”转变.  相似文献   

7.
用活待遇     
企业要想拥有人才,就得用待遇留人。但如果待遇只是死框框、硬杠杠,即使是优厚的待遇,也难以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某企业以年薪5万元聘请一位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当老总,条件是必须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高薪待遇果然发挥了人才的有效作用,仅用10个月时间,这位老总就完成了指标。可后两个月企业的形势却急转直下,老总道出原委:“已经完成了指标,多干也是白干。”“多干也是白干”反映出企业在“待遇”问题上的僵化。有的企业在给人才的待遇上,总是采取僵化的做法,划框框、定调调,把薪水定在死线上。有的企业领导只盯着人才的工资,看不到…  相似文献   

8.
百分之四     
厂里的“七无六不”宣传牌上有一条清楚地写着:“无烟蒂纸屑。”这是坚持了10年的制度,早就深入到员工心里了。那是几个月以前的事了。同行的某企业老总来到我厂,我老远就迎了过去。这位老总热情地掏出一包未拆封的高级香烟,随手把撕掉的封条扔到了地上。一旁的办公室主任下意识地将封条捡起捏在了手中,这位老总当即投去赞赏的目光,并微笑着向我表示歉意。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我们互相交流,无话不谈。他对我厂周转桶的“三无管理”、营销的“三零管理”很佩服。来到废物箱边,他仔细打量着箱子上的“可利用再生”、“不可利用”字样,正巧一位…  相似文献   

9.
如何挑选到合适的企业经营者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一个难题。其实这也是西方企业的难题。迄今为止,董事会制度是西方国家公认的成本最低、最有效的现代管理制度,董事会决定企业领导人选。董事会挑选老总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内部选拔和外部选聘。内部选拔是根据候选人在企业的经营业绩来选择,这种方式可以激励企业内干部的进取精神,对本企业的了解,使老总可以很快进入角色。世界著名的安盛保险公司老总贝贝尔从精算师干起,20年后成为总裁;57岁的阿兰·朱利当了十年的二把手才成为法国天然气公司的总裁。日本80%的企业老总是从本企业中选拔的。…  相似文献   

10.
丁乡 《经营管理者》1996,(12):28-28
<正> 市场如战场。两军交战,必有胜负。有的企业抢占了市场“空白点”和“制高点”,屡屡获胜,有的企业则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除了有产品本身和市场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业如何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现将众多成功企业所实施的正确经营战略,归纳总结为“十字经”,供企业和企业家参考。 “十字经”是: 低:以生产成本低取胜,新产品问世前企业  相似文献   

11.
河之洲     
<正>真面目经理在报上读到一则报道:日本的很多公司内部都设有一间"发泄室",里面放着企业老总们的画像或雕像,企业员工对哪个老总有意见,就可以进屋对着画像或雕像连骂带打,痛痛快快地发泄一通!据说这有利于员工的心理状态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一家民营企业,经过两三年的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如今企业的老总却提出一个问题:“我那个优秀的团队哪里去了?”很有些留恋和慨叹的味道。这个“团队”就是指创业时候的团队,也是现在的领导团队。企业老总深刻感觉到,原来创业的时候,大家战天斗地、齐心协力、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然而当企业创业成功,大家却都变了,想法不一致了,干劲不足了,毛病一大堆。虽然还没有显现什么严重的后果,但老总已敏锐地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这种现象很普遍,却经常被企业忽略,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原来的团队为什么优秀我们从企业的创…  相似文献   

13.
博文集萃     
正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成功的高度职场上,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有人生怕别人舒服,尽量让别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还有一类人生怕别人不舒服,尽量让别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因为我做猎头职业的原因,接触的老总有几十万年薪的,也有几百万的,甚至有过千万级年薪的老总。要问我这些老总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的回答是,越是高薪的老总在与其交往中他越会让你感觉到舒服。跟千万年薪的老总谈,谈上两到三个小时,无论我说的话是酸甜苦辣等味道,他们都能把每一句话平  相似文献   

14.
本栏两篇文章是在南开大学“博雅企业文化论坛”上,王凡俊和姚建刚两位企业老总对“经营与管理中的平衡思维”的论述和总结,一篇是从理论角度分析,另一篇是从实践角度出发,讲的都是“平衡”,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平衡”。为何?正如姚总所言:“平衡不是目的……平衡是为了前进”,  相似文献   

15.
如今骚扰电话满天飞,但对很多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而言。“010”开头的电话对他们来说,更像是“魔咒”。一位和笔者相熟的地方干部说:“至少90%是骚扰来电。但很多不是一般的骚扰电话,接就等于接了麻烦。”部分企业老总和地方干部还称,看到来电显示是陌生的“010”号码就头疼,“我们管这叫‘010恐惧症’”。  相似文献   

16.
河之洲     
<正>修炼一种"度"初入职场,亲近领导固然可以得到快速升迁,但是如果走得太近,反而会被其所伤,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我有一位学友,原先在政府机关工作,几年前受一位企业老总的邀请,辞去公职,成为这家公司的副总。学友和老总是好朋友,老总一直以"大哥"尊称学友。  相似文献   

17.
到那所知名大企业———“方正电器公司”竞聘,我凭借过硬的知识,优美的文笔和流利的口才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进入老总亲自面试这最后一关。我喜形于色,仿佛看见自己梦寐以求的销售部经理一职正迎面而来。面试当天,老总简单与我寒暄了几句后,招呼我坐下,问:“经考核,我们已经了解你很出色,想必你对我们方正电器公司也已经有所了解。刚才有人向消协投诉了我们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太阳电器公司。他们公司产品质量不合格,引起一场劣性事故,造成了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你作为销售部经理,对此有什么举措?10分钟后,我想听听你的想法。”老总…  相似文献   

18.
<正>这年头,除了“钱”,大概就算“某总”一词的使用率最高了吧。一方面,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开着香车,带着美女,夹着电脑本本,出入高档写字楼,“老总”一族让人眼馋,让人刮目,让人肃然起敬;另一方面,在许多人眼里,“老总”是一个幸福的词汇,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收入、生活质量、工作环境等等等等,总之是个好听的词,也是一个让人一听就感觉很爽的词。  相似文献   

19.
一位台湾创投公司老总在与我聊天时开玩笑说:“我非常羡慕你们大陆创投公司老总,你们只管投资,不管筹资。而我们台湾创投公司老总大部分精力放在募集资金上。你们是人家求你,而我们是求人,地位不一样啊。”原来他指我们是用股东资本金投资于创业企业,处于主动地位,而台湾同仁们必须得先募集受托管理基金才能投资。向别人要钱,当然得求人了。故他有此戏言。  相似文献   

20.
丘磐 《经理人》2002,(2):4-4
“只有傻瓜或自愿把自己的企业推向悬崖峭壁的人,才会对教育置若罔闻。”日本松下公司老总松下幸之助告诫说。高层经理人的无知和基层经理及员工的无知相比,的确可怕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