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旦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违反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那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对人来说的先在本原地位决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力而活,说明了自然界对人来说的限定性。人类对人化自然的主体地位,人类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性。而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物质变换统一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这三个方面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价值理念即人和自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从人猿相揖别,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了和自然界相独立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唯物史观的产生,使人们对这一关系有了一个原则上正确科学的认识,但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是以近代科学为思想前提的,近代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此为前提的唯物史观,也不可能不带一定的局限性。它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好象是一个不动的舞台,人是在它上面歌舞的演员。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被重新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引起了人们对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中,由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大规模的自然开发与人们生存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在人们已经深深感到,现在人类如果不拯救自然界,最后就不能拯救自己。所以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人是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又依赖于自然界的社会群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生命力、自然力,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人又是自然界相…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6.
陈忠炜 《理论界》2013,(2):120-122
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事实上就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互动互构进程。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存在本质,赋予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觉能动地位,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决定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 人类自从产生以后,就时刻面临着两大类关系要处理。一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古人称之为“天人”关系。人类起源依托于自然界,并成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和自然界的各种关系,才能生存和发展。一类是人类内部的关系,即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只有处理好自己内部的各种关系,才不至于因无谓的纷争而自取灭亡,才能凝聚起巨大的合力来支配自然界。人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处理这两种关系而进行的,这是人类永远不能完结的两个主题。因此,整个人类文明无非是两大部分:人类不断征服、改造自然的成果和人类不断调整内部关系,改造自我的成果。人类的全部知识也都是围绕着处理这两类关系的活动而积累的,发展至今,形成两大部类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最初为本能的,原始的衣、食、住、行和躲避自然灾害行为,如采摘野果、围猎、筑巢、目测天气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展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活动逐渐形成农业、畜牧业、制造加工、养殖、航海、天文气象、地理、开采、冶炼、医疗、建筑等大类,形成农学、工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医学等。人类处理内部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有社会组  相似文献   

8.
吴炫在《文艺争鸣》1997年第1期撰文认为,由物质的增长和精神的下降这一停论所引发的历史乐观论和历史悲观论的争执,实际上是由历史进步论制造的割裂性思维投入历史观照的结果,其直接后果是既肢解了历史,又不可能为历史转型贡献有效的方法。用“中性”的立场去看自然、人类、文化与文明特质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会导致一个新的历史观的提出,即“历史不同论”。“不同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由于“不同”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通过“不同”双双显出对等地位。进一步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差异”之…  相似文献   

9.
由福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晋江地区科协、泉州市科协筹办的"人与自然学术讨论会"五月中旬在泉州市举行,与会代表四十余人,提交论文二十二篇.现将主要观点简介如下.大家认为,探讨人与自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自然界,人类存在和发展就是不可想像的.目前自然界对人类的种种报复,提醒人类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关于人与自然问题在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有的同志认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不但是辩证自然观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处在实践过程中的人的自然环境假若问自然界是如何存在的,这似乎是一个悖理,正因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而存在,所以才被称之为自然,这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既定理论基点。但是,自然界现在是否就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呢?其实不然,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从自然界在本身的发展中产生出人以来,自然界发展的历史(指人类的实践所能达到的)就成为一部向人的自然过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千古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这一难题也不断地得以破解。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的直接统一到近代的分立,再到现代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复归.表现为不断“扬弃”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统一当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就摆在人类祖先的面前。“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把“人对自然的关系”归于“深奥的哲学问题”之列。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来说,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早在马克思已经实现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转变的时候他就指出过,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抽象的、孤立的;对人说来,它是一个“无”。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论著来看,他们很少谈论这种抽象的或保守的(不发展的)自然界;因而他们的自然观是在肯定外部世界优先地位前提下,主张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自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自然界。空间生产力是人类征服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是人类和空间自然界的关系的反映。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就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物质的自我运动解释了自然界、生命有机体以及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唯一的理论兴趣在于探讨人类解放之路。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特有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是用实践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是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人的解放理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与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实践唯物主义用于本体论领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但是,这个关系实际上不仅是精神和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是自然界、人、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三者当中,人是这个关系的基础,离开人,自然界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这是因为,精神、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意识,无论是自然界产生精神、意识还是精神、意识作用于自然界,都必须以人为中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也就是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创世说一类的唯心主义哲学那里,虽然尽力排除人的中心地位,但它仍然无法把人完全驱赶出去,而且它没想出来的,作为世界本源的东西,也不外是人的异化而已。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行为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界,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和发展前进着。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本质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也只能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什么是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 人类一来到世上,就遇到现存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进化基础的产物;人类诞生以后也不能脱离自然,还要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是,现存的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  相似文献   

20.
贾志钦 《理论界》2009,(5):105-1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伦理学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自然,重塑自然在人类道德中的地位,才能解决出现的危机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是值得思索的.马克思认为,人周围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的逻辑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