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分析宗教题材在《大师和玛格丽特》、《断头台》中的运用为切入口 ,探讨两部作品在反映现实、表现主题方面的异同 ,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两位作家各具特征的宗教观。宗教题材的运用 ,为两位作家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萧丽红的《桂花巷》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封建大家族中女性当家人生存境遇的经典之作。文章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旧时代女性共同的生存困境,探寻女性萌发的主体意识,从文化角度揭示了作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每个作家都不是机械地描摹生活,都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有选择地来写的。因而透过描写战争的文本,我们可以充分认识与了解作家对战争的诠释——即作家的战争观。德国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1929)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929),是两部著名的反战小说,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侧面,从而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特别是这两部作品所描写的都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品主人公保罗(《西线无战事》的主人公)和享利(《永别了,武器》的主人公)的言行与内心的独白,也就分别是作家雷马克和海明威的思想的映现。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国宪法》是美国赐与并一直沿用至今。分析这两部宪法,可以从中窥见近现代日本法制发展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与阿来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家,《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这两部著作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两部著作都运用了"傻子"视角,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两位作家对情欲主题作了不同表达,最终都通过一个家族不可阻挡的败落反映时代的风吹云散,成为文学经典。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叙述视角、人物设置、宗教因素、情欲主题、故乡背景等角度进行比较,解析两部作品如何运用这些因素营构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庞大家族故事,可以看出福克纳对阿来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觉醒》和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伤逝》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寻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冲破男权社会的束缚,从觉醒到幻灭的悲剧命运的比较与剖析,展示了中美两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状况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一百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是荣获“国际大学基金会”与“世界大学”两个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及“艾因斯坦国际学院基金会”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的著名老作家墨人先生的呕心沥血的巨著。他以几十部小说创作经验,苦思细想了十多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带病坚持写作而成就的。在《台湾新生报》连载之后,受到台湾和海外广泛的关注。我特别要来推荐给全国读者,并愿意在印行之际写下我的祝贺,不仅仅祝读者获得一部好书,更祝墨人先生生日快乐和健康,因为《红尘》和读者见面时,正是他的七十大寿。  相似文献   

8.
《悲情城市》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叙事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是以自我意识为主体的艺术片,后者为清新影像风格的商业片。二者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均引发观影热潮。文章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的建构等方面,对两部影片进行文本叙事分析,剖析了两个时期台湾电影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简·爱》和《飘》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两个出身平凡中却具有独特思想的女性---简·爱和思嘉·奥哈拉。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飘》都称得上是描写旧时代女性中最经典的著作,这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敢于对抗时代、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等鲜明的人物特征。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受到了旧时代社会压制,但最终通过行动收获到了真爱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突围者的迷惘与梦幻──台湾小说《女强人》解析郭宝亮台湾作家朱秀娟的长篇小说《女强人》在艺术上也许不能算是最优秀的,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当代女性文本,作品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女强人”林欣华在台湾现代社会激烈的商战角逐中的坎坷艰辛的经历以及人生情...  相似文献   

11.
《鼠疫》和《白雪乌鸦》这两部作品均以鼠疫为背景,在这一特定的灾难情境中,"人性"这一主题尤为凸显。文章以两位作家在存在主义书写中的不同向度为中心,以人物形象为媒介,着重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德性伦理方面进行文本内部叙事者和受述者之间的比较分析,剖析两位作家在同类题材写作中的内涵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沉沦》和《挪威的森林》分别是中国、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小说,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颇为相似:两部小说整体上均有浓厚的“私小说”性质;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具有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民族、社会、时代不同,造成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又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沉沦》较之《挪威的森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瞿秋白先生对反映股票交易斗争的中外名篇 ,左拉的《金钱》和茅盾的《子夜》所给予的评价 :《子夜》“带着很明显的左拉的影响” ,使这两部小说联系在一起。但是《子夜》的作者茅盾对此评价未置可否 ,并在 1962年回答读者提问时肯定地说 :“不是受左拉《金钱》的影响”。对出自作家本人的解释与读者评论产生的分歧 ,笔者从作家的创作理论、故事情节设计以及读者审美接受等方面对产生分歧的原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4.
回忆、故园和儿时的故事是每一个欲还乡而不得的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东北作家萧红与台湾作家林海音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回望故园,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儿时的留念、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其中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具代表性.这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间不同,却有着很多共同点:回忆自传、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等等.但由于萧红与林海音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色调;对女性命运、社会时代有着不同的思考和抗争态度.本文拟从萧、林儿童视角选择、儿童视角下的人生书写、儿童视角下的性别意识三个方面对《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健明创作《湖边》与《柳林前传》,前后相隔十五年。从这两部长篇小说,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同一种事物的两种鲜明对立的态度。从这种自我矛盾的表面现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勇敢地跨出的三大步。这体现了至今为止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小说创作视角地变化,正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作者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也正是作者坚持走文学创作现实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是作家从思想到艺术的一个跃进。  相似文献   

16.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现代主义小说 ,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则是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本文就两部小说的结构 ,人物、环境、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意在发现中西作家在审美观 ,思维方式、艺术表现诸方面的不同特点。尽管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 ,且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但两部小说在结构 ,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而在叙事的精彩 ,人物造型的完美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两位生平际遇颇有相似之处的作家,截取了有着惊人相同表象的家庭题材,运用朴实、严肃的写实手法,为后世留下了两部悲剧式的男女“情爱”故事,同时,也向现今读者展示了两幅有着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特色的社会历史画和风俗画。但是,尽管这两部巨著有着如斯相似之处,若略加分析,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它们实际上是“表相似而实殊异”的。别林斯基在《论文学》中指出:“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表现。”没有一个作家可以站在真空中纯客观地观察和反映社会现实,而相反,他们大多总是站在自己民族和阶级这个圈子中,在他们的“身世、教养、生活方式等等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操纵”下(茅盾语),去接受或排斥、喜欢或憎恨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因此,作为处在两个民族、两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内的作家,虽然他们的创作从题材到作品艺术本身都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其作品中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烙有不同民族和阶级的时代性印记的。 我们不妨将两位作者及其两部巨著作一个系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陆热门现代剧在台湾播出时往往水土不服,收视差强人意。相较之下,大陆清宫剧更易俘获台湾受众。本文以《步步惊心》和《甄嬛传》两部电视剧为例,运用"使用与满足"和"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理论,分析说明台湾受众在剧集播映前后的心理发展机制,对大陆清宫剧在台湾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影视剧在内容及传播方面契合受众心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红字》是19世纪中期美国后期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S.》是至今仍活跃在美国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厄普代克的作品。厄普代克明确表示《S.》与《红字》存在着联系,且种种迹象表明《S.》对《红字》进行了戏拟,是后者的续作。本文对以上两部小说做了比较阅读及研究,分析两部小说在爱情主题的内涵上的异同及其意义,并以此为例,探讨了续作与原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