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女性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过分庞大的日常生活内容和层面,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主要羁绊之一。要加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这一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价值取向的关注和沉思,因为它是中国日常生活内容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2.
试论毛泽东的中国文化观周亚洲毛泽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而十分重视运用马列主义立场与方法批判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一批判与总结,他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观。他的中国文化观,强调马列主义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意义,与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形形...  相似文献   

3.
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述评马俊平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寓所,人自身的现代化就是传统文化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的转型落到实处即为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即公式:人自身的现代化一文化的转型一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在当今中国等...  相似文献   

4.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法律思想,也包含了中国历代沿革演变的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批判其糟粕,借鉴与继承其精华,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拟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入手,探求传统法律文...  相似文献   

6.
批判为了创造重构为了复兴──读《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马小虎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历史进程后,一个重要主题是传统文化的出路问题。这个主题激荡着无数关心传统文化出路的仁人志士的心。从传统看,客观上越是最不神圣的阶段,在意识上越有被神圣化的历史,也越有被否定化...  相似文献   

7.
陆凤贤  丘国新 《社科纵横》2009,24(4):137-139
叶剑英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立功、立言、立德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经世致用的人世作风、广集资料的治学之功、独立思考的思维品格、厚今薄古的史学传统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在叶剑英身上所留下的深刻烙印和叶剑英对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西方来华传教士将基督教平等观念带入中国,与当时实学思潮相结合,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新的伦理观、价值观、政治观涌现,也表现在对传统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9.
张永侠 《社科纵横》2013,(3):123-125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使传统思想文化在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勤 《求是学刊》2001,28(6):15-20
2 0世纪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危机几乎都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的。如果说中国的自觉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自我实践性批判 ,那么相对而言 ,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及目前正在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化进程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新世纪的中国必将承载着这样一种双重的批判走向新生和强大。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 ,通过现代化、全球化对传统日常生活基础和思维模式的冲击 ,分析了中国目前文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茅盾同受吴越文化的哺育,都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典范,但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对传统文化的吐纳有不同的侧重,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性格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王占东 《创新》2009,3(10):93-96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它和政治现代化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在正确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径和原则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一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一场呼吁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一直为人们所铭记。然而它又是一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向传统挑战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是这场文化运动的重要任务。而就文化的批判与重建来说,最显实效的则是维新派发动的文化革命。所谓文化“革命”,实际是一场旨在使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文化革新、重建运动。自西学东渐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产生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之后,一些先进分子就萌生了文化革新的意愿,但文化革命的全面展开还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维新派的理想是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传统二重性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作为观念系统,必然有隐于其内并统摄其架构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谓之“传统”。在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入探究中国文化(本文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传统,对于理性地批判、继承、转换和超越传统,从而更好地完善文化本体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传统不仅是昔日的陈迹,也是现代的影象,更必是未来的基因。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如果从纵向的角度来审视,并将其与别种文化形态相比较,不得不承认它有极深邃的底蕴和极…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17.
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这正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明清时期,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为代表,兴起了一股世俗小说的潮流,它们直接面对广大的市民群众,描摹和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了充分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当时以李贽等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批判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较完整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广泛的读者群众: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任何文化批判如果不能被群众接受,不能转化为群众批判的力量,其影响力都是极其…  相似文献   

18.
现今许多人都在谈论90年代出现的所谓“国学热”,那么,其意义究竟何在呢?首先,“五四”所提倡的批判旧的文化传统的运动,后来几乎变成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时下所谓“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文化失误的纠正以及要在当今社会再建中国文化的期望。其次,所谓“国学热”反映了一些人文学者的学术自觉以及要向学术家园回归的愿望。至于近几年由商业出版炒作下的“国学读物热”,充其量也只构成一种商业文化的市场表象,它与真正的国学研究毫无关系。国人所习惯的大哄大嗡热潮,往往是被世俗欲望与利害心理所搅起,丝毫无助于国学研究。真正的国学研究,需要的是冷静而热诚的社会理解,以及自甘淡泊、沉潜奉献的学者劳动。中国文化的希望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是在“后冷战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保守主义浪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自近代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国学虽然历尽沧桑,但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精神根基。国学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必须经过深刻的自我批判和时代更新,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因此国学的自我批判将成为中国文化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对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是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这就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