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个体事件不断演变为公共事件,折射出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实。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动摇政府合法性地位、摧毁社会信用体系和阻碍中国法治进程。为此,要从树立现代执政理念、切实发挥制度功能、建立危机应对机制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立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它体现为在宪政制度框架下民主与责任的辩证的协调和统一 ,这种制度设计必然要求政府行政行为与社会互动。政府的公信力 ,正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 ,是政府责任行为的外射。责任政府是以社会为本位 ,以服务于社会为神圣职责的权力执行机关 ,题中含有对公信力的必然追求 ;公信力是责任政府政治合法性的根基 ;可以通过强化主客观责任 ,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依据。在特定情境下,公共危机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或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使得各级政府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影响,同时给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前提下,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日益成为衡量基层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基层政府与公共危机二者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在危机管理中优化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正联 《人文杂志》2013,(2):108-117
公共政治生活空间、公共政治人际关系形式、公共政治中心整合机制和公共政治运行模式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要素,构成了一个关于公共政治分析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一理论模型的历时性考察,公共政治秩序就将呈现出一个从前现代公共政治秩序到现代公共政治秩序,再到后现代公共政治秩序的逻辑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规范和准则之一。公共治理是一个合作治理的模式,这一特征决定了道德因素在这种治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整个公共治理体系的诚信系统中,政府公信力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甚至还有削弱的表现。鉴于此,可以从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合理定位、构建政府诚信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政府诚信的内部监督保障机制、加强诚信的宣传教育和诚信环境建设等途径,在公共治理中重塑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其价值在于,它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社会管理效率的坚实基础和降低政府执政成本的唯一途径。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日益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现代行政理论中的公务员理念等等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定位政府性质、履行政府职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民众监督、制度制衡,则是其提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政府诚信使政府成为遵守公共伦理的典范和表率,它是维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塑造政府形象和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政府诚信的期待越来越高.通过公共危机事件来解析建立现代政府诚信的重要意义,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可信度和认同感,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建设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条件有法制化、公开化、言论开放、责任政府和问责制,但由于当今中国的体制所限,这些条件难以实现.因此,体制改革是必需的,其改革方向就是行政要从对于政治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以法律为基础的相对独立地位,从凌驾于社会的优越地位转变为解决公共问题的专业地位.而这种定位意味着至少要得到责任政府和社会自律两个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社会危机的层出不穷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现代政府行政环境的常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政府形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关系到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如何实现政府形象的重塑与创新,成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所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到社会根本利益,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此对应,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也须建立一套以应急预案为支撑的应急体系。本文参照“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的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原则,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处置流程中的相关环节,对地方政府和组织应急预案制定原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网络议政的兴起,政府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塑政府公信力,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依据政府自身和社会公众两大主体的角度探究其影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需要从转变政府角色、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提高公务员诚信素养和完善政府监督机制等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密切社会公众和政府间的友好信任关系,从而达到重塑政府公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公共机构担负着有效管理和调控及高效服务的重要职能,而当前公共机构公信力下降的态势显然不利于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要在明确公信力存在的意境及分析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的建构,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强化透明监督和问责制为具体措施,重建并巩固公共机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预期。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政府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心理期待和信念。在现代社会,提升政府信任成为一个诚信政府不可或缺的能力和责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危机连续发生,有的甚至导致了政权的更迭。这些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加深了对政府信任问题的认识。从政府信任问题的机理和规律来看,政府信任问题都是因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运作不符合公众的意愿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探析政府信任包含的深刻涵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信任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涉及政府信任的理论观点进行扬弃,对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巩固政府政治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府理性是指政府整合国家与社会的机制与能力。如同其他社会行为主体一样,政府理性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它是一种不完全理性,或称有限理性。现代政府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政党的理性活动表现出来的。公共理性是横跨国家理性、政党理性、利益集团理性和个人理性,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机制和能力。作为公共领域中的现代公共理性应成为沟通、协调和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政府)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中介与桥梁。在现代社会里,政府理性只有置于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判之下,其决策和管理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公共理性,即决策和管理具有公共性、民意性、正当性和合法性。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呵护与培育,社会行为主体理性的公共化,现代公民意识、公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现代法治国家的制度建设是现代政府理性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进程中的有效路径,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的认识为基础 ,分析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回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作者提出我国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权威处置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法制管理体制、信息流通体制 ,以增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见性、科学性、社会认同性以及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水平 ,从而全方位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信任与合作秩序是有效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从我国的实践看,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双重缺失及其叠加效应导致了合作秩序的脆弱,并导致社会治理的低效。而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从观念、制度和行动等层面重建信任,扩展合作秩序,创新社会治理路径。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即以社会中间组织为载体重构集体认同,以制度政策的完善提供明确的社会预期,大力发展公共交往体系,从而不断深化信任与合作,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的公共角色日益显现,其社会影响力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如何扮演好公共角色以提高其公信力?传统媒体通过在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公共议题的建构、公众参与平台搭建、促成社会共识等方面于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权力既承担着政治职能,又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反映了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政府的行政权力是为执行公共权力意志而依据宪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有效政府就是负责任的政府与有效率的政府.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行政条件下信用政府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探索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方法,以此希冀建构一个亲民、法治、廉洁、高效、责任的政府。  相似文献   

20.
陈鹏 《浙江社会科学》2012,(2):55-57,156
目前,"谣言"一词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迄今并未形成一个众所公认的基本界定.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总结出有关"网络谣言"的两个较为显见的特征:其一,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加以扩散,其传播更为迅捷,受众更广;其二,"网络谣言"多与当前受瞩目的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相关,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过,某些网络谣言虽关涉公共事件,但其本身对社会生活并不构成实质影响,而最多只是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这些网络谣言,听之任之也无妨;但当网络谣言将对社会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时,那么由于现代国家中的政府担负着对公众的生存照顾义务,因而平息可能招致严重弊害的谣言、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便成为了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