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更加凸显出其学术研究价值以及理论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以人为本”思想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是指“谁”以人为本即应明确“以人为本”的主体是谁;最后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史少博在《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当代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里,它代表着不同的阶级理想和阶级内容。现时代的“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本;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现时代的“以人民为本”最主要的是以“人民的生存境遇”为本。“本”是根基、原则和目标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涵内核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以人为本”的“人”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活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其次,“以人为本”的“本”不只是“本位”,更是“根本”,是人的价值与人的意义之所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  相似文献   

6.
吴虹 《中南论坛》2007,2(3):75-7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企业。本文从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新思路,即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能为本”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建立完整的开发体系,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贺善侃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意义在于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化:一是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这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新思考;二是从抽象“民本”向现实“民生”的转化,这是对发展基点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价值的可能性和价值的实现是“价值”这一概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的限制;同时,“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社会性、中介性、主观能动性和保持主体性等特点;最后,我们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中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一语出自《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放弃了主体地位,服从于自然万物的规律,充当它们的辅佐者,那么,世间万物都是有用、有价值的,没有什么应该被抛弃。但是现代人忘记了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先生“乾元性海”命题将“乾元”与人之本性系联起来,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以乾元在人谓之性,乾元之“乾”乃刚健不息之意,故乾元本体在人亦成就刚健不息之性。故熊氏言“性”特别突出“生生之本然”,即人禀此生生不息真几而生,亦当生生不息,刚健向上。但是乾元健动不止并不是毫无险阻,由于坤势凝聚作用,人禀坤有形,与物接触,形成与本心相反的习染之势,障蔽本心,阻碍乾元发用。故人必须破除险阻,畅发自性。因此,熊氏论心性修养时,极为注重生命力的刚健不息。效法坤势的收摄承载作用,熊氏也注重涵养本心,根据《观卦》爻辞,提出“观生”的收敛工夫。  相似文献   

13.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是,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是,“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是,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诗歌重视感官意识,其中触觉感知尤其突出.触摸是劳伦斯诗歌中亲子和两性之间爱意的传达,在劳伦斯看来,健康完整的人应当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触觉的最终目的不是肉体的触摸,而是达到触摸人类的情感和灵魂,形成人、环境与宇宙生命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个机械和物质文明占主导的时代,劳伦斯触觉意识为生活在“唯我”状态、感知钝化的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回归完整、和谐与爱的神秘通道.  相似文献   

15.
宋代平民文化的崛起,引起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其中较突出的是妇女观念的改变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人",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即女人自身意识到自己也是"人",应与男人享有同等的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新人道主义解释原则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解释原则对人性的理解,确立了人的类意识、有限主体意识、生存意识和未来主义意识。进一步明确了人类"能够做"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做"的,人类"能成为"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成为"的事实。在伦理道德的感召下规范和约束人类的实践行为,保证人类实践行为的合法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囚犯享有人权是囚犯主体资格的内在表征。囚犯作为人类成员享有人权:人权是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人”便应当享有的权利,具有无条件性与绝对性;囚犯作为社会成员享有人权:人权产生并存在于社会之中,犯罪人作为社会中的犯罪人,享有基于社会成员的身份而享有基本人权;囚犯作为国家成员享有人权:囚犯虽受刑事处罚,但公民资格并未被剥夺,享有基于公民资格而应享有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美国超验主义的创始人爱默生与古代中国圣人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着惊人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前者认为"超灵"是万物的发端与归宿,人类应当崇俭抑奢,依赖直觉,回归自然,从而获得精神的圆满;后者则认为"道法自然",人类需"复归于朴","涤除玄鉴",通过"直觉"洞察和体悟"道"的最高境界。爱默生视自己为美国社会精神和道德种子的播种者,他之所以关注东方哲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助东方而重新找回西方。  相似文献   

19.
“自然”的含义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的变化发展的,是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息息相关的.自然在人类进步的过程当中几乎一直是扮演着一个“母亲的角色”:从早期的母性崇拜,到后来的机械二元论,再到当下的女性生态主人类历史的演进,俨然一部母性肉身之存在的史诗呈现.对此,诸多层面的关于“母性自然”的隐喻和解读,均体现了自然之肉身与人类生存利益之间的重要意义.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二者间的相生关系?怎样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谋求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都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节当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实习场"是高职院校学习支持性物质条件,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存在样态。它不仅突显出了人的主体精神,而且还创设了新的交往文化。对高职院校"实习场"进行文化分析,使我们能够理解其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文化主体对其形成积极的认同态度,处于一种文化自觉状态,从而发挥"实习场"文化的化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