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组织运行模式,从组织学习的角度,以横向基于认知的构建和纵向基于适应性的演化两个维度展开,界定了动态能力的内涵.首先,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组织对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以及在新主题导引下对原有资源配置方式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的能力,是组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对外界变化时全体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其次,认为动态能力是在构建与演化两个维度的耦合中演化的;第三,从组织运行的主题形成、主题实现和反馈学习三个阶段归纳了影响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分布在组织和领导两个层次上,最后针对已有动态能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归纳创新团队和谐管理机制主题辨析复杂属性、提炼主题辨析情景特征的基础上,对比探讨不同团队环境状态下的创新团队和谐管理机制主题涌现特质,给出主题辨析认知优化的2层次策略,构建出能够有效应对目前主题辨析困境的创新团队和谐管理机制主题辨析优化模型,并就界面划分与识别、和谐状态表征、专家意见整合及主题漂移辨别4个方法步骤的主要内容和原理予以阐述。研究表明,上述模型能够有效辨析创新团队发展情景特征、实现管理主题辨识及主题漂移路径探讨,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针对当前环境复杂多变的特征,运用和谐管理理论阐述了战略分析的基本思路.在和谐管理理论看来,战略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相对稳定、具有全局影响的发展主题与和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组织与领导者构成了发展主题的决定因素,而和谐机制由和则、谐则共同构成,通过不确定性消减与优化两条路径及其交互作用,保证主题有效实现与不断调整.当环境、组织与领导者中某些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将引起主题漂移,企业根据新的发展主题,选择建立新的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X公司核心要素创造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其随时间演化的方式、动力以及趋向和谐的途径.对组织核心要素创造过程的研究表明:(1)和谐主题(组织在特定时期的关键问题和核心任务)是组织创造核心要素的直接依据;(2)"和则"(能动诱导)与"谐则"(优化设计)是组织创造新核心要素所依据的内在机理;(3)和谐主题与双规则的互动展示了组织趋向和谐的途径.本文的贡献是,揭示了组织演化与变革的驱动力;提出复杂多变环境中战略管理应兼顾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问题、任务;实践方面告诉管理者如何通过改变组织体系来应对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5.
复杂问题求解:和谐管理的大脑耦合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思想,借鉴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脑功能原理与和谐的耦合机制,在规则系统的层面上初步描述和提出了和谐管理在复杂问题求解上的大脑耦合模式.该模式指出:和谐的耦合过程是一个和则与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组织网络不同层级间相互作用的动态适应和演化的过程,而组织整体一致性的达成也正是"诱导演化"和"理性设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和谐主题是和谐管理理论中用于应对现代组织管理复杂性、整体性及快速应变需求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复杂快变环境下组织如何进行整体性快速应变这一管理难题,对现有和谐主题相关研究进行了拓展。具体而言,首先对和谐主题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和谐主题在本质上体现为组织领导者对不确定情境的"意义"主张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组织要素的比较,系统阐释了和谐主题的功能特征,提出和谐主题是复杂快变环境下组织进行整体性快速应变的一种有效工具。最后,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对和谐主题的辨识与表征过程进行了考察,从而从知识学视角揭示了这2个过程的内在机理。一方面从理论上丰富了战略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也为新经济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不确定性看管理研究逻辑及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管理面临着因果链无法追踪、整体性割裂和快速应变三大挑战。从组织管理应对不确定性的视角出发,结合对组织管理应对挑战的传统方法的解读,提出和谐管理应对不确定性的思路:以愿景和使命来应对组织目标的不确定性,同时降低因果链无法追踪的影响;以“和则”和“谐则”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2种互动机理,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高应变能力;以和谐主题和和谐耦合机制来应对组织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并提升整体性。最后,基于这一思想,提出未来的管理研究应注重愿景和使命的导引作用,和谐主题的合目的性整合作用,以及理性设计的有效实施与诱导演化主动应对互动耦合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日益复杂多变环境下的组织领导人及其团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谐管理理论核心,和谐主题的诠释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在对早期和谐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阐述了和谐主题提出的背景,并对其涵义进行界定,认为和谐主题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发展情境下,组织的工作重心或中心工作议题,是组织发展的核心或要害之所在。本文讨论了和谐主题的五个基本性质,并对主题与组织使命、愿景、价值观、目标和战略五个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本文建立了主题辨识的概念模型。其中环境、组织和领导三方面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我们还探讨了和谐主题的漂移,将其理解为组织从原有主题转变到新主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3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和谐管理视角下的领导研究,分析了和谐管理视角下战略、组织与领导研究之间的关系。和谐管理视角下的战略、组织和领导研究均基于演化、情境、互动的视角,依据不同的基本问题和侧重点对环境、组织和领导三元关系进行探索;领导作为"能动者",串联起了和谐管理视角下的战略、组织和领导的研究。此外,基于管理环境新变化、现有研究不足及和谐管理视角下领导研究特色围绕领导支配权、领导心智和行为以及领导作用讨论了和谐管理视角领导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樊耘  余宝琦 《管理学报》2006,3(6):631-636
和谐管理理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理论框架日臻完善。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和谐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思索,结合企业管理实践,提出和谐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模型,包括和谐管理理论的总体实践性模型、和谐主题的辨识模型、环境和组织的关键问题检索清单、和谐主题形成过程模型、和谐主题或和谐状态的漂移模型以及双规则运用模型,为企业进行和谐管理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激烈的组织生存竞争、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都要求管理理论给出应对不确定性的、综合的、整体的策略,和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首先,介绍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即它是针对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解决学,它以"和谐主题"作为管理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以人与物的互动以及人与系统的自治性和能动性为前提,围绕"和谐主题",以"和则"与"谐则"的耦合互动来应对管理问题,提高组织绩效.其次,阐明理论的定位并探讨了理论的范式特征,进而提出了一种和谐管理理论的应用操作模式.最后,说明了和谐管理理论的现实应用价值在于提供一种宏观层次、动态发展的全局视野;促进对组织整体基于生成论哲学的复杂性思维;为解释复杂的管理现象提供操作意义上的规范模式;为复杂管理问题的处理提供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和整合工具.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组织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的合法性与独特性权衡问题,基于和谐管理理论,选取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组织如何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研究表明:“系统性整体设计、和谐主题制定与调整、围绕和谐主题的谐则-和则体系优化及动态耦合”可作为组织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的指导性研究框架。此外,阐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处理“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的办学实践与该研究框架的融合,于整体化的视角提出了独特性与合法性的权衡过程是一个有限干预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武器装备采购质量管理是武器装备采购方对装备需求论证、生产竞标、装备制造、监督、激励和评价等过程加以控制来提高装备质量的行为,这一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复杂性。针对目前我国武器装备采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应对复杂性的机理,提出了武器装备采购质量管理的和谐耦合体系,并探讨了这一体系在军用飞机采购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同时建立设计优化机理指导下的控制机制和能动致变机理下的诱导机制,对于那些可通过优化设计的质量问题运用规定性的控制机制来解决,由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不可用规定的硬性措施解决的质量问题用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来应对,最后还要注意两种机制之间的互动、转化和调节。  相似文献   

14.
管理学术与实践隔阂:和谐管理的桥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学术与实践各自自我循环的运作模式,使得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从管理知识的形成与使用视角来看,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管理知识的类型,目前学者们认为面向实际问题解决产生的模式2知识比传统学术研究产生的模式1知识更具实践价值,但分析发现模式1与模式2因其优劣互补而分别适应于不同的管理问题;其次是目前实践者对管理知识的消费偏好,据此给出了缩减管理学术与实践隔阂的整体思路及措施.和谐管理理论揭示了如何定位组织中核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双规则机制,将其应用于上述措施,有助于促进管理学术与实践的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5.
In the context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the potential of action research for generating robust actionable knowledge has not been yet realized. While there ar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is with roots in different philosophies of social science, there are areas of common ground that may be explored fruitfully. This paper works from the insight that there are two key perspectives on action research: one from inside the action research community and one from outside. It explores how action research is a form of science in the realm of practical knowing and that this perspective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how the views of action research from inside and from outside may be engaged. It proposes a general empirical method and the notion of interiority, based on the operations of human knowing, with a focus on how we know, rather than on what we know, as a synthesis, whereby the two perspectives on action research may be engaged.  相似文献   

16.
Coming out     
Self-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 of integrity, of coming out of the closet, and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aling well with change. Integrity is not just about not lying. Integrity means as on the inside, so on the outside. The Latin roots of integrity refer to touch. To have integrity is to be untouched, undivided, whole, integrated, integral. There is a t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ity and the ability to change, because integrity is about knowing yourself, about being transparent. Integrity allows you to move with tremendous speed when the time comes to move. An organization that wants to learn to dance with change must come to know itself and its environment thoroughly. To do this, it must make use of all the knowledge of every member--and all of their learning capability. It must be built into the culture that new information and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re powerful, are welco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