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3):89-94
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从信仰对象、信仰方式、信仰媒介三方面展现了巴蜀信仰民俗的丰富内容。巴蜀信仰民俗中,信仰对象比较丰富,主要有鬼魂、精怪、神灵,巴蜀文化尤其迷信鬼,崇拜道教神灵;从信仰方式看,主要有祭祀、预知、巫术,其中巫术被更加普遍地运用;在信仰媒介方面,主要有巫和术士,巫在巴蜀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3):130-133
与人类生产活动相对应,人类的全部文化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与物质再生产相匹配的文化,是属于规律性技巧性的经验总结与科学认知;另一方面是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相适应的文化,也即婚恋文化。伴随着传统婚恋文化的萎缩,婚恋危机跻身于时代危机之列,与经融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一起困扰着21世纪。审视与反思人类自身生产所面临的阻断危机寻找应对之策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话本小说与禅宗下火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火文是火葬仪式上僧人为抚慰亡灵、宣扬佛法而诵读的一种韵文,它被完整地保存在宋元时期的多篇话本小说中.事实上,禅宗语录中的下火文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新兴的体裁,它逐渐得到僧人们的重视,文学表现也日益丰富.宋元时期的民众喜欢将这种文体当成"戏拟"的对象,以宗教体裁反映世俗内容颇具嘲讽效果.下火文的普及与其说唱特性,使得它进入"说话"这种口头文艺更为便捷.而随着禅宗衰歇等原因,明末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中,下火文彻底消失了踪影.  相似文献   

4.
宋元明清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讲唱文学对文言小说的大规模渗透.其渗透不仅催生了宋代话本体传奇和元明中篇传奇小说这两个小说史上的新品种,而且,经由话本体传奇和中篇传奇小说的影响,文言小说的风貌在总体上与唐代的辞章化传奇大为不同,明代的"剪灯二话",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其艺术趣味和表达方式都留有深受濡染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12,(1):149-156
唐代人鬼婚恋题材小说从结局角度可将其归结为中途分手型、昼别宵会型、晦明交错型等几种类型。从审美层面观照,魏晋六朝是把鬼女作为鬼来写,而唐人则把鬼女当作女人来塑造,大多达到了外美与内美的统一。外美是粗线条的勾勒,内美则突出某一鬼女形象的某一侧面之美,状写其或善良、或贤淑、或才能出众等不同色彩,这就使众多鬼女形象具有了一定的个性特征。从感情层面观照,唐人的新变在于:婚恋感情表现更细腻、更浓烈,鬼女形象的美质更丰富、更突出。不仅外貌的描写更具体、更普遍,而且内在美的展示更全面、更含蓄。与此相应,唐代小说家对鬼女形象的赞美程度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马晓坤 《浙江学刊》2006,(3):121-125
宋元小说话本展现了一幅幅立体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流行于当时民众中的诸多民俗事象,本文重点探讨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民俗信仰。宋元小说话本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灵魂信仰;善恶有报和因果报应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等。这些观念或者是普通甚至庸俗的,但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当时民众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当时的民众与社会。  相似文献   

7.
仙凡婚恋故事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从小说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天鹅处女型、螺女型、洞穴仙窟型和仙女下凡型等类型.这些故事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表现了当时民众与士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内心欲求.仙凡婚恋故事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神仙信仰的盛行、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和门阀世族制度的存在都是催生仙凡婚恋故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鲍震培 《阅江学刊》2011,3(6):100-106
明清两代才女文化与我国南方女性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明清时期尤其清代以后,女性文学的主体发生重大改变,才女由名妓传统转向闺秀传统,呈现多元化和群体性的特点。才女作家的弹词体小说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读者及其主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女性文学叙事传统,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英雄传奇故事为代表的家将小说.家将小说故事情节纷繁复杂、头绪众多,但仍是一种模式化、公式化的类型小说,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三大模式:"忠奸斗争"、"神魔斗法"和"马背奇缘".三大模式具有丰富的具体内容和深厚的文化蕴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读者"世俗好怪喜新"的心理需求和书坊主"徒为射利计"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追溯了唐代通俗小说和文言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认为通俗小说经历了由短篇到长篇、由“经变”到普通话本的发展过程;文言小说吸收了通俗小说的某些长处,无论内容还是艺术手法较六朝小说都有了新的面貌。中国小说一直沿着通俗和文言两条线索发展,唐代小说实为宋、元、明、清小说发展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中,军师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而不容忽视的文学形象。需要把军师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整体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军师在权属、级别等方面,已不同于历史上作为官职的军师,其形象最早可溯源到远古社会的巫师,受方术文化的影响又带有明显的术士特征。主题学理论的观照,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军师形象,也有助于对同类型人物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汉魏六朝小说体现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鸿渊 《唐都学刊》2006,22(4):150-153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具有社会学、美学、文学史、民俗学与人类学等多层次的文化意义,不可简单抹煞或否定。同时,它成为一种俗套,就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在当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吸取其中的文化养料,并从思想意识的高度纠正团圆情结的惰性因子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谢君 《唐都学刊》2013,29(4):77-83
明万历后,江南运河城市取代福建建阳成为全国的坊刻中心与通俗小说刊刻中心,所刻通俗小说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建阳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透露出通俗小说发展的新的信息。从外在刊刻特点来看,江南运河城市书坊注重版刻质量,提高了通俗小说刻本的外在观赏性;刊刻通俗小说的书坊多与文人合作,多文人型书坊主,很多家刻转变为坊刻,家刻与坊刻合流,提高了坊刻小说的整体水平。从通俗小说自身的特点而论,江南运河城市坊刻的通俗小说流派众多,类型更趋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通俗小说的表现领域与题材样式,通俗小说在创作自主性、内容题材、艺术水平上都透露出了新的信息,整体呈现出文人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廖晓军 《唐都学刊》2004,20(1):13-15
路遥小说的爱情描写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爱情悲剧结局可归纳为三种表现形式。形成路遥悲剧情结的思想、创作与心理因素是复杂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7,(1):113-120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了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社会资本相对集中在少数盐官和盐商手中,他们常常利用资源优势供养文人、兴建书院、观评戏曲、刊藏书籍等。两淮盐业诗歌的创作数量激增,逐渐表现出家族性特征,也更易于被刊藏流传;相关的戏曲创作、观演及评点活动等常常表现出以幕府为中心的群体性特征,乾隆朝的扬州曲剧删改活动更是以不同级别的盐官为主体;而区域小说创作则能够从更广、更深层次反映两淮盐业的盛衰发展状况等,盐商们也常出资刊藏小说尤其是大型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相似文献   

17.
Theformationofamarketnetworksystemwasvitalfor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economyduringtheMing Qingperiod .Theexpansionofcitiesandtownsandtheformationofanetworkofvillagefairswerethetwomaincomplementaryandindispensableelementsinsuchamarketnetwork .Intermso…  相似文献   

18.
解读"网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 《社会》2001,(9):35-38
背景及概念界定现在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 ,电脑联网加强了这种以电脑为中介展开交往和“接触”的趋势。互联网以其独特优势诱惑人们把大部分人类生活搬上互联网 ,“数字化生存”这一新名词的产生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开始了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状态。性爱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入互联网 ,并且成为人们登陆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留连忘返”的重要诱因。不管社会文化再怎么否认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虚拟性行为的最大场所。特别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族群 ,网络性活动更是具有无可抗拒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