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西欧文学中“世纪儿”形象李小林本文所探讨的“世纪儿”是指十八与十九世纪相交之际西欧文学中的系列形象,其主要的作品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塞南古的《奥培曼》、贡斯当的《阿道尔夫》、缨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以及拜伦的《恰尔德...  相似文献   

2.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最心爱的作品——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诗人把她称作“俄国的灵魂”、“我的理想”,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达吉雅娜又是俄国文学中值得研究的形象之一。早在十九世纪,别林斯基首先肯定达吉雅娜是俄国妇女的典型,同时对达吉雅娜所谓的“我既已嫁给了别人,就要忠实于他”的话,提出了质问:“永远忠实于谁?忠实于什么?难道忠实于那样一种夫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在世界名著《高老头》中借用穷大学生拉斯蒂涅的口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其实,在西欧文学史上,正是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以其气势宏大的《人间喜剧》写尽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中资本主义金钱的罪恶。公开问世于十七世纪初叶(1617年)的《金瓶梅词话》,也以其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巨制鸿篇写尽了明末时期“隐藏在金银珠宝下的丑恶”。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实际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他们的学说同以往那些以“全人类利益的体现者”自居的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区别之一。例如,1847年6月思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说:“共产主义不是关于奴隶、农奴或者手工业者解放的学说,而只是关于无产者解放的学说。”同年10月,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10页)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风”是个多义字。新编《辞海》“风”字收有十几个义项。《尔雅》释“风”、《古今图书集成》“风”字条、《经籍纂诂》“风”字条均收有多个意义。在“风”的诸多意义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新编《辞海》)是其本义,又是其常用义,《说文》:“风,八风也”,“八风”,即“八节风”说的正是“风”字本义。“风”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一般字书中均有训释,也不乏用例,本文不涉。但“风”字有一个“景象”义,颇令人费解: 《辞海》:风,景象,如“风景”“风光”。“风景”中的“风”字,为何训释为“景象”,不见典籍,小学和训诂中也查无先例。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7.
《守财奴》、节选于《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作者巴尔克扎(1799—1850)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作家。十九世纪的下半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光辉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当时资产阶级成长和强大在文学上的反映。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讲话》中说: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它“揭  相似文献   

8.
论诗文者每好以“曲”为贵,以“直”为劣。“文似看山不喜平”,似乎不曲则必不含蓄,必无韵味与情致。然而,西楚霸王的《垓下》之歌,只是胸臆直抒,“却万石跌宕,千秋悲凉”(明·屠隆《范太仆集序》)。瞧不起儒生的刘邦也留有三句《大风》,就顾具帝王之概,雄豪之气,又何尝有一点曲处?杜甫是讲究“曲”的,但其名篇之一《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篇一气奔驰,如洪泉下注”(《唐诗注读本》评语),而其闻捷惊喜若狂之情态跃然纸上,明快之极,丝毫不曲。鲁迅是惯使曲笔的,但他的《南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欧洲文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每当历史处于变革时期,都有一些作家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幻想的“理想国”。以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鸟》为首创,继而在中古“冰岛文学”《女法师的预言》(神话诗),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暴风雨》,十七世纪德国小说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11.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是十九世纪美国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创作以道德题材为主,可以说,他是一个用艺术手段来探讨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霍桑认为,他的小说“只要求忠于人心的真实”,而他所谓的“人心的真实”,就是指人心的善恶本质;为了揭示这一本质的真相,他特别注重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在“人性中努力掘进”。这种特色,使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字》(1850年出版)就是他的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长篇力作。两个“罪人”  相似文献   

12.
“■”、“■”二字,在我国汉语字词书中,始见于清初吴任臣《字汇补》。其书释“■”为:“与馨同。见《齐民要术》,又见杨慎《山海经补注》。”释“■”为:“读与馨同。《金匮要略》:‘(殸 禾)’饪之邪。’”稍后于《字汇补》问世的《康熙字典》对此二字的诠释与《字汇补》完全相同。《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向深远,以致我国现代编纂行世的大型汉语字词书,凡收有此二字者,如《中华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台湾省编)均沿袭了这一误断,乃至现代日本诸桥辙次所著《大汉和辞典》也受其影  相似文献   

13.
苏轼有才、有识、有胆。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 《答洪驹父书》)曾敏行说:“东坡多雅谑。”(《独醒杂志》)苏辙说,苏轼作诗为文“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确实,苏轼的诗文多有寓讽于骂或谑的。“骂”、“谑”、“讽”是苏轼诗文战斗性的统一内涵,也是苏轼诗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境内的东汉永寿四年(公元一五八年)“刘平国治关亭颂”刻石,是国内外历史考古学界早就注意到的一块重要摩岩石刻。自十九世纪晚期发现以来,国内不少学者曾予著录、研究,如王树柟《新疆访古录》(此书除著录了王树柟自己对刻石文字的分析外,还附录了王仁俊、叶昌炽对刻石文字的记录、分析)、罗振玉《西垂石刻录》王国维《观堂集林》、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书,对刻石均有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15.
“疾”字和“病”字在作为“疾病”(名词)或“患病”(动词)讲时,前人都认为词义是有一些区别的。一般都认为“疾”和“病”有程度轻重之别,说“病”是“疾甚也”或“疾加也”等等。这主要地是根据以下这些材料: (1) 病,疾加也。(《说文解字》) (2) 病,疾甚也。(《玉篇》) (3) 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郑玄注) (4) 病谓疾益困也。(《论语·子罕》郑玄注) 正因为有这些材料,而一般人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屈原《离骚》篇有“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句。“浪浪”一词,汉代王逸解释为“流貌”,即流泪的样子。①其后历代至今,各类辞书,楚辞注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浪浪”释为“流泪的样子”。例如: 浪浪,流也。(《广雅》) 浪浪,流也。(《集韵》) 浪浪,流也。(《类篇》) 浪浪,泪流貌。(《中华大辞典》)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大字典》、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均在“都”字头下列了“试也”、“大指也”两个义项。列“试也”义的根据是《汉书·霍光传》:“光出,都肄郎、羽林。”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都,试也。”列“大指”义的根据是《文选·扬雄<长杨赋>》:“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李善注:  相似文献   

18.
贵刊今年第一期刊登“社会主义与宗教问题”一文,提到“基督教社会主义”时说:“教会为了反对共产主义,捏造了所谓‘基督教社会主义’之类的骗人思想”。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这种说法不很确切,与历史事实不符,建议予以更正。“基督教社会主义”最早发轫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恩格斯曾说:法国共产主义者“最喜欢的一个公式就是:基督教就是共产主义(《Le Chvis tianisme CestLe Commu Nisme》)。他们竭力想用圣经,  相似文献   

19.
“日居月诸”语出《诗·邶风》之《柏舟》、《日月》篇,其“居”、“诸”前人莫不视之为语助词。然近年有文对此提出异议,谓“似宜解作实词”,“‘日居月诸’意谓日落而月出”。(见《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刊《“日居月诸”训释刍议》)斯论一出,即有李人鉴先生撰文指出:“居”有“落”义及“诸”为动词,均别无例证,况案之《柏舟》、《日月》“都完全讲不通”;至于后世运用“日居月诸”,语义已有所发展变化。其演变之脉络李先生已辨之甚明,足以令人信服。(见《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刊《关于“日居月诸”一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一只“迷途的羔羊”的天路历程周韵《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对这部小说的宗教倾向问题历来争论不休。1847年,小说刚一发表,就遭到基督教保守派们的严厉攻击。伊利莎白·里格比在《每季评论》上撰文,谴责《简·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