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小农理性"以及农业标准化相关理论,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农户的认识及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对标准化了解程度不够、农业标准化效益不高和生产规模偏小等农业标准化制约因素,提出了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加大检验检测服务,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监督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改善全球海洋环境、构建人海和谐发展模式的新进选择途径,仍缺乏统一的概念,相关理念尚未清晰,对此可以采取概念分析的方法逐步厘清其逻辑起点与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海项目"、UNEP等国际性组织以及区域性组织这三方面所主导的现行南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不足,依据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特征,提出如下建议:以把握好中国与东盟治理角色定位、倡导多元主体参与为切入点,建立以规则制度建设为核心、组织管理机制与行动机制为支撑的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助力早日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农业治理困境与分利秩序的形成——以中部W省H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干预和治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治理过程中,政府扶持弱质性的农民难以实现规模农业,政府与高度分散农民对接出现了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农业经营主体重构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农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在形式上实现了规模农业,并消解了政府与农民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农业企业的非生产性再分配活动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扭曲了资源配置逻辑,导致了分利秩序的形成。分利秩序使得农业治理困境结构化,简单地改善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农业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的目标往往具有多元与冲突的特征,如何协调和实现冲突性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问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等与短期经济增长存在潜在冲突的目标,中央通过以强问责为导向、以绩效“达标”为免责标准的政绩考核,促使地方开展非经济领域治理的“达标锦标赛”。与具有强激励特征的“晋升锦标赛”不同,“达标锦标赛”要求地方必须达到治理绩效底线,具有“强压力—弱激励”特征。地方面对“达标”约束下的“晋升”机遇,需保证完成治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的卓越绩效,由此实现冲突性目标的兼顾,这也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通过有效地减灾抗灾,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治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7.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作为最基层行政单位的直接管理对象——农村,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社会治理的好坏与否,关键在农村。当前,农村治理还处于自发性,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治理的基本现状。农村基层治理的放任性、地域性、复杂性等特点一直是困扰着农村的治理,通过对湖北省H市的社会调查来探讨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对策,以求从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个体价值取向顺应社会主体价值观相适应、理顺乡镇与农村间的关系、制定《村民自治法》等方面来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创新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变迁的历程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变迁路径表明,我国未来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创新方向应是激励机制的市场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逐步改变“以户为主”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首先回顾了中国农 业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变迁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变迁路径 ,最后指出激励机制的市场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逐步改变\  相似文献   

10.
将生态环境约束引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算生态环境约束下江西省2000—2017年11个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分析江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在生态环境约束下从整体上把握江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且显现出局部期间下降的特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西省农业产出增长贡献率极低,从构成上来看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改善对于江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均呈现不规律性,江西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生态环境约束下江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浪潮驱动下,各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郊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严重.文章通过对四川绵阳市城郊M村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的走访调查,分析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基础和特殊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我国生态治理困境存在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长远要求出发,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先后经历了政策动员、制度规范和模式创新的困境突破之路,在统筹规划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式供给区别于传统的分散式供给模式,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的规模化、服务内容的系统化以及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三个方面。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实现过程中,农业规模经营构成了前提条件,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的竞争是催化因素,地方政府则提供了政策或制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推动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的形成,助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是却对小农户的发展带来了意外的负面后果。鉴于此,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优化: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15.
对于小农户如何组织化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学界多分析利益联结的“公司+小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小农户”的组织方式,忽视了乡村实践中社区内村集体和小农户多元要素合作的组织形式。基于农业治理的研究视角,本文着重分析山东寿光市A村小农户在村集体的领导下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市场交易、土地整合、公共物品、资金等需求,通过组建不同类型的社区型合作组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小农户的多元性需求与社区治理压力、地方行政传导给村集体的创新压力,以及小农户对接“市场-国家”的组织需求成为社区型合作实现的动力机制。它不仅解决了基于经济效率的社会化分工促成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问题,还兼顾社会公平和聚焦村庄福利的组织制度提升了村集体的治理效能和农民幸福感。依托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有效融合的社区型合作路径不仅实现了小农户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能为新时代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实例,分析了订单农业中机会主义的治理。认为公司守信在先、树立信誉是治理机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公司进一步采取措施预防、甄别、约束和惩罚机会主义,并对守信者予以激励。通过重复博弈,使非合作均衡走向合作均衡,实现公司、农户双赢。  相似文献   

17.
18.
以科研评价和项目自动评价为基础,研究和治理学术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AI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学术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得出其根源在于非学术共同体冗员的隐型入侵、无效的学术、秩序的破坏(数字道德的缺失、人的价值和信任系统的破坏)、知识壁垒。提出学术生态环境、“新中产阶层”定义,以及通过项目自动评价智能平台构建和社会职能设计、学术建制重塑,利用项目自动评价进行学术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依托法律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城市生态环境的法治化治理具有必要性。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法治化治理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困境、法律制度困境以及实践困境这三个方面。城市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的完善路径主要有:强化思想意识,提高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度;完善立法制度保障,健全环境司法救济渠道;政府之间统筹合作,建立环境综合执法机制。  相似文献   

20.
空巢农户是当今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主体。其对循环农业既敬又畏,既将其视作高技术的新型农业生产样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统模式,又忧心其经营模高投入高风险性。本文从空巢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特征入手,在细致分析了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后,提出了如下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加强建设,倡导理念;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由简到难,逐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这些举措以期促进空巢农户循环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现代化绿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