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唐代的三省六部,其三省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就是由秦汉时的尚书、中书、侍中演变而来,但已与秦汉时尚书、中书和侍中大不相同。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洪迈的话说:“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洪迈只说到中书、尚书,而侍中也是秦汉时的官称。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文官中,宰相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宋史·职官志》中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宰相的名称,屡经变更.秦和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西汉末,废丞相,置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掌丞相事.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掌兵,司徒掌民、司空掌工,都是宰相.东汉中、晚期,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尚书省逐渐取代三公职掌,三公成  相似文献   

3.
对于唐代三省体制为主体的宰相制度,以欧阳修所说最具代表性,所谓“唐因隋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即“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①。从此,所谓“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的三省体制成为通行说法②。然考究史实,单纯以中书出令、...  相似文献   

4.
宰相砸碑     
曲凡杰 《社区》2010,(2):46-46
如果只是为了钓鱼而钓鱼就失去了乐趣。 宋朝仁宗年间,宰相曹武衡被派去长江流域赈济灾民。回程路上,他顺道回了老家唐州湖阳镇。曹武衡是湖阳镇苦冲人。苦冲山穷水恶。曹武衡就是为了离开这个苦地方,才拼命读书,成为苦冲的第一个进士。后来他官运亨通,没几年就当上了吏部尚书并官至宰相,  相似文献   

5.
北朝的尚书祠部是隋唐礼部的前身,它仿自魏晋南朝,经自身整合改造后又为后世所沿袭。北魏祠部与仪曹始终并行,共同担负国家仪礼事务,后来祠部尚书例与尚书右仆射通职。北齐祠部成为尚书省唯一的仪礼机关。北朝祠部已经初具日后礼部的职能。北朝甚重祠部官员的人选,通常青睐具有良好素养的士族子弟。  相似文献   

6.
东汉三公、尚书职权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汉代官制,一个传统观点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为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自汉末的仲长统首倡此意后,有关东汉官制的论著大体沿袭此说.唯1990年祝总斌教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问世,才明确提出了东汉的三公仍为宰相、尚书并未取代三公的观点.旧说明显地失之武断,而祝先生的新说强调了三公的作用,但对于三公的职掌似未能深入分析,对尚书的职掌与地位也估计较低.笔者认为,东汉的三公仍保留着丞相的职权,而尚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丞相职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三公与尚书共行宰相职掌.  相似文献   

7.
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构和名称因朝代的不同而不同。古代宰相制度演变有以下特征: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宰相之权的非独占性;宰相机构和名称的非固定性;宰相参与决策,以辅佐天子为己任;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围绕皇权进行等。我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一是由于皇权与相权之争;二是由于在新形势下,为了提高统治效益及质量,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得不对宰相制度做出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8.
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 ,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 ,三省制初步形成 ,经隋朝的发展 ,在唐初走向了成熟。经五代十国至北宋 ,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宰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籍上说“天下之宰,通于四海”,又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说明宰相的影响遍于天下,宰相之重系国家安危。古代把宰相喻为围君的腿和臂,又比作制造陶器的转轮的中轴,即所谓“与元首而同体乃谓之股肱,秉邦国之会要乃譬之钧轴。”儒家把贤相与圣君并提,作为实现其理想的太平盛世的首要条件。宰相制度的历史久远。传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真正设官为相,从战国的秦开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从秦至西汉,以丞相、相围或三公掌宰  相似文献   

10.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先后以诗干谒过张说与张九龄两位宰相,前者时间为开元十三年(725),后者则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上诗张说,纯为干谒者与被干谒者的关系,并因张说未能拔擢耿耿于怀。而王维自献诗张九龄后,即与张九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写下了“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诗句,以表示对张九龄的汲引之恩永世不忘。认识王维与宰相二张关系的亲疏概况,有助于对王维相关作品的具体把握与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论唐前期宰相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唐代自太宗起为加强皇权已开始采用多种措施分割相权,主要表现为;尚书省地位被降低,退出宰相机构;大量引入参政宰相,分割中书门下宰相职权;政事堂秉笔值班制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李勣无疑是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他戎马一生,战功非凡,但是他历经三朝,却屡屡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千荣身自保,无论是翟让李密之争,还是玄武门之变,抑或是太宗托孤、立武则天为后的诸多政治事件里,他往往“徘徊顾望”,即便身居宰相高位,也要“抗表求解仆射”。在他的政治生涯里,一直小心谨慎,这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之勇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3.
金代兵部熙宗时始置,最初由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兼任其长官,其后始有专职职官设置,先设兵部侍郎,后置兵部尚书。已搜检出的30位兵部尚书中,女真人达20位,占居多数。出职、科举、归降、因功是金代兵部尚书的四种入仕途径,女真兵部尚书以出职入仕为主,汉人兵部尚书以科举入仕为主。同品级平调是金代兵部尚书职官迁转的常规程序,对于女真人而言兵部尚书大多呈现的是一种官职的调动,对于非女真而言代表的是官职的升迁。金代兵部尚书无论在身份、入仕途径、职官迁转诸方面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晏建怀 《社区》2011,(32):41-41
在“朕即天下”的封建时代.宋真宗给宰相“封口费”而未采取极端手段,也算是个“仁慈”之君了。 官员追求政绩,或为摆平“劣政”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惜血本.通过掏“封口费”来扫清舆论障碍。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千年以前的宋真宗为了搞所谓“封禅泰山”大典,就给自己的宰相王旦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宰相为百官之长,其罢免一般出自皇帝旨意,但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宋代宰相罢免频率相较于前代明显增加。宰相免谪地的远近体现出离开政治核心的程度,与其能否再度返朝任职存在一定关系。宰相免谪地依据距离京师的远近可划分为京师(开封与临安)、临京府路、远府路、偏远府路四种类型。宰相免谪地远近一般取决于罢免缘由,同时又受到宰相出身、地位、政绩以及与皇帝、同僚、后宫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宰相免谪地的选择被灵活运用到皇帝罢免宰相的政治情势中,彰显在宰相人事任免中的皇权意志和最高统治力。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时期的宰相制度,是在唐玄宗时期建立的宰相独断制的基础上演变的,其演变方向,主要有二:一是皇权通过健全宰相内部互相制约的功能,主要是建立了延英殿议政制度,来避免相权太重的弊病,二是主要在宦官系统中建立对行政系统直接干预和控制的枢密使制度,来达到控御相权的目的。结果是使得中晚唐时期的相权日益陷入不健全和不完整的境地,导致中央政府统治权威的丧失和国力的日渐衰颓。  相似文献   

17.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宰相最早出现于战国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主的首辅大臣,是相、相室、相国和丞相的泛称。自汉代始,学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标准来衡量宰相出现之始,春秋、战国、秦代起源说的提出就是由此而来。若究其实际,宰相起源应与春秋以前作为职司存在的相密切相关,又和周代家臣制度有直接渊源,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以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政治取代宗法贵族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都督中外诸军事关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中枢体制、宰相体制和军事领导体制。它缘起于三国时最高武职如太尉、大司马、大将军的逐渐虚职化。加此衔或任此职者,既统领京城禁卫军队,又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通常权极人臣,并是其控制朝政乃至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9,(8):28-29
宰相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主动走人和被炒鱿鱼,但是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却有一位宰相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宰相——李廷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朱金城先生《白居易集笺校》中四首诗歌的系年做出疏正。《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由永贞元年疏正为元和元年五月;《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看梦得题答李侍郎诗诗中有文星之句因戏和之》两首,由开成三年疏正为开成二年冬;《予与山南王仆射淮南李仆射事历五朝逾三纪海内年辈今唯三人荣路虽殊交情不替聊题长句寄举之公垂二相公》由会昌六年疏正为会昌五年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