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在小说中成功地实现了作者本身的某种裂变,既充当叙述者,又充当人物形象,表现了一个世俗的、平庸的自我,也表现了一个理想的、超俗的自我.<头发的故事>的叙述形式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精神自我分裂的真实体现.这两个真实的影子在文本中来回晃动,最终向理想的、超俗的自我方向偏移,完成了小说的审美转换.中国现代文学之初小说创作的纯粹与健康气息,正是得益于对超俗理想的高扬,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2.
张伯存 《东岳论丛》2024,(1):95-101+192
根据主人公阿Q与他所处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找出叙事中极有意义的转折点,将整部小说分为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等四个类型,《阿Q正传》从第一部分作为国民性的隐喻,转向、还原到“食色”底线上的关于生存的转喻,再提升到广阔的宏大意义上的革命主题的提喻,最终转变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讽式理解。这四重叙事转换和语言形式范型表征了鲁迅由隐喻意识经由转喻意识和提喻意识,抵达以反讽为代表的自我意识的阶段。小说故事情节编码转换的轨辙和作者认知类型之间构成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惠娟 《殷都学刊》2012,(3):109-112
《三国演义》中曹操犯了军法,按律当斩,但作为统帅不能自戕,便"割发权代首"。这是因为在古代头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单纯的身体器官,而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政治价值。一个国家的刑罚总是针对这个国家所推崇的价值观念而设立,因此人们头发的完整性就被法律严格加以保护,而当人们犯罪的时候,头发也相应成了刑罚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故事形态的角度探究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认为鲁迅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线形”故事形态,又开创了具有现代小说意识的“圆形”和“螺旋形”故事形态  相似文献   

5.
王吉鹏  宋凡 《殷都学刊》2013,34(2):64-66
鲁迅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从性心理视角阐释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补天》中女娲健美性感,精力旺盛,欲求不满,移向创造与救世.《奔月》中嫦娥奔月并非由于“同甘不能共苦”,而是因为“寂寞”;后羿深爱并娇宠嫦娥,适得其反,在大爱大憎中走向英雄末路.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6.
刘玉凯 《河北学刊》2001,21(2):44-49
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这用象征,鲁迅则是使用象征的行家,他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构思和象征语象。对这样的经典之作,只有用象征主义的阐释方法即象征解读,才能领会其中的万千气象.本文从意旨符号、人物形象、情节布置、人生解构四个方面时鲁迅小说进行了象征解读,从而认为:象征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诗的点金术。鲁迅小说是诗.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品、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关系,以及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修辞意味,作品中实现作者自我虚构的不同表现等。  相似文献   

8.
《长明灯》和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样,着重抒写的是面对庸众的先觉者的悲衰,表现着作者明白、热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精神;然而,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作者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深沉的思索使小说在主题的揭示方面显得更为深切,艺术上则更趋成熟,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故事新编》新论汪星明《故事新编》的创作跨越鲁迅创作的主要时期,历时十三年。这是一部孤愤抗世之作,它熔铸了作者杂文敏锐犀利的战斗锋芒,凝聚着《呐喊》、《彷徨》凝练地勾勒形象的功力,浸染着《野草》的孤独、荒诞感与绝不妥协的战斗激情。神话与传说,历史...  相似文献   

10.
元小说的写作技巧展示了小说的创作过程,探求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的创作手段出发,来分析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所使用的元小说技巧。  相似文献   

11.
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存在为视角,以仪式意象为载体,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在前进,鲁迅小说研究也在前进。从单篇注释到全文讲解,从微观剖析到宏观论述,从史料钩沉到作品鉴赏,几乎都有人在这里作过探索,流过汗水。可以说鲁迅研究已经成为现代作家研究中一个高水平的领域。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先廉的《鲁迅小说研究》又在这个领域里作了新的开拓。全书发扬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更新思维方式,建立了新的格局。作者没有象有的研究者那样,对着鲁迅小说一味大唱赞歌,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鲁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审视,既敢于肯定应该肯定的内容,又能够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  相似文献   

13.
范长征 《理论界》2007,(4):197-198
《天秤座》中的原虚构手法在叙述方式、符号象征、涉及领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历史与现实题材相结合及人物性格的自我矛盾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空间和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类感受世界的两个最重要的维度。鲁迅最真切地感受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状态,并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独特的时间与空间感:时间缺席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留下空间给人带来沉重的压抑。鲁迅既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又痛感中国的“无历史性”,因此他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用死亡撕开“无物之阵”,置入时间的楔子。  相似文献   

15.
刘筠 《殷都学刊》2008,29(1):79-82
《常言道》为清落魄道人所编,通篇以金银钱为线索,串引出无数人事来,摹尽世态,写足人情,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风俗图,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激之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与《水浒传》述写林冲故事的相关章节构成互文性关联,这一互文关系不仅建立在文本表层的环境描写和叙事结构上,也根植于文本深层吕纬甫、“我”、林冲以及鲁迅四人的内在联系上。通过《在酒楼上》隐藏的《水浒传》文本,一方面可以看到鲁迅个人伤痛的抒发,另一方面也能探寻到鲁迅对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水浒“游勇”的命运影射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酒楼上》的真正主人公“我”最终走上了继续抗争的道路,体现出鲁迅永远革命的斗志。  相似文献   

17.
张学松 《中州学刊》2006,14(6):178-181
韦庄名诗《秦妇吟》具有小说化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构性,诗篇在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虚构了人物、情节和环境;二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其小说化的手法又是为表现其“志”和“情”服务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秦妇吟》可谓第一篇小说化长诗,它的出现与文体互渗、中国小说的成熟———唐传奇的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无论是从创作方法的“虚构性”、创作动机的“审美性”、还是创作主题的“言情性”来看,《红楼梦》都是一部具有浓厚的“传奇”风韵的小说作品。其中就“虚构性”而言,它实现了“幻”与“真”的互动;就“审美性”而言,它实现了由“趣”到“味”的提升;就“言情性”而言,它实现了由“爱情”到“人情”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从鲁迅小说悲剧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观念、悲剧结构模式入手,具体分析了鲁迅小说悲剧所具有的深层话语舍蕴。本文认为,鲁迅采用“抗争一妥协”的悲剧结构模式,通过几乎无事的悲剧的种种叙写,写出了有价值人生的毁灭,而其深层的话语含蕴,则具有“悲剧妥协”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