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     
《文史哲》1986,(2)
<正> 山东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李从军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毕业。他的论文题为《唐代文学思想史》。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程千帆、钱仲联、肖涤非、王运熙、陈贻焮、廖仲安、董治安七位教授组成,程千帆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这是山大中文系“文革”以后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是由肖涤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动表示,愿意出版程千帆先生的文集。不久,社长王亚民先生亲自到程先生家登门拜访,商议文集的编辑出版事宜。河北教育出版社不计经济效益,但求嘉惠学林;程千帆先生则希望把平生著述作一全面的总结,双方的意愿相得益彰,于是就产生了这部五百多万字的《程千帆文集》。由于程先生年事已高,精力欠佳,又适逢病目不大能看细字,故命我编定全书,出版社且让我写一篇总序。我立雪程门已一十九年,当然很乐意有此机会以服弟子之劳,于是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核对材料、订正文字等工作。至于作序,则自惭鲁钝,未能传先生之芬芳。为人作…  相似文献   

3.
张伯伟 《中国学术》2000,(4):269-279
即将出版的《程千帆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录了先师的论著、创作及回忆录,兹列目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玉圣 《学术界》2001,(4):230-236
在程千帆先生去世一周年前夕 ,6月 2日 ,接到程先生高足莫砺锋教授的赠书《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第一版 ) ,即手不释卷 ,一鼓作气读完 (对不少篇目还读了不止一遍 )。因为 ,这本书太吸引人了 ;这种兴奋而激动的读书滋味 ,记忆中 ,只有在读陈平原教授赠送的同样也是纪念文集的《王瑶和他的世界》时才有过。收入这本《纪念文集》的文章有 57篇 ,另有“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要”(收有 32位学者的致辞和发言 )以及挽联、挽诗、挽词、唁电唁函选录。尽管这些文章或长或短 ,作者也长幼有别 ,但对程先生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程千帆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极富特色,深得好评。《论〈长生殿〉的思想性》一文论证透彻,引申得当,展示了他卓越的学术功底。此篇论文可以窥见程千帆古代文论的几个写作特色: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行文结构;文雅流畅的学术语言。  相似文献   

6.
祝宏 《学术界》2001,(5):285-286
学术刊物自当成为学者的家园 ,成为学人之间、学者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成为学人推进社会进步的喉舌 ,因此 ,见到改版后的第一期《学术界》 ,见到社长兼总编辑的袁玉立先生的大手笔 ,颇有“如隔三秋”的感觉。然欣喜之余 ,心中不无担忧 ,好自好矣 ,能长久否 ?学界“居大不易”啊 !此种担忧 ,即便皖中我想当时也非一两人。而正也期望这颗幼苗茁壮成长 ,我每期都认真地读它。差不多两年了 ,新版《学术界》一期期的如期面世了 ,于光远、王元化、张岱年、程千帆、钟敬文、季羡林、任继愈、蔡尚思……一个一个大家 ,从书斋中走上了《学术界》。对…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年七月十日至十七日,《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和吉林省文学学会邀请了国内部分古典文学专家和研究、教学工作者,举行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山大学中文系王季思、黄天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徐中玉、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吴调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郭预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  相似文献   

8.
张伯伟,男,1959年1月生,上海市人。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是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土、硕士、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诗学佳编。张伯伟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比较文学。自1990年以来,他完成了《禅与诗学》、《钟煤诗品研究》、《全唐五代诗格校考》、们陆济录译释》、《中华文化通志·歌诗词曲志》等五本专著,编纂了《程千帆诗论选集》及《中国诗学》一至三辑,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田.他的研…  相似文献   

9.
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常听到大学生和一些年轻研究生的议论,说他们有志钻研国学,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他们认真地读了不少书,也会发现一些问题,临到作论文的时候,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才好。实际上,这正说明他们已走到了治学的门槛前,只要再迈开一步,就可以顺利入门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建议他们选择一些学界名家所作的论文加以精读,在阅读中揣摩体会,学习使用文献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古代文史领域,值得一读的名家论著很多,辽宁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程千帆选集》就是其中一种。程千帆先生是国…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三十八年来的辛弃疾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66年是基础阶段;1966年到1976年是倒退阶段;1976年以后是深入阶段。第一阶段有论文(据不完全统计)52篇。同时还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以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潜》、《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钞存》三种著作为突出代表。此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的认识与介绍。走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尤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冯沅君、吴则虞、程千帆等先生都撰文论述辛词。关于辛词的艺术特性,各家论文略有触及,虽然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由我院体育系教授邵生林主编、沈德功教授副主编的《西藏体育史》一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西藏体育史》一书是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藏体育简史》最终成果改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倘想了解程千帆教授的人生情怀、价值取向,他的一番夫子自道不可不读。在给朋友周勃的一封信中,程先生说:“我始终是个儒家,也信马克思主义,但儒家是本体。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人活着就得做一点对人类有益处的事。就凭这一点,我在十八年的右派生活中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邓新跃  周驰靖 《云梦学刊》2007,28(2):160-1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古代文史哲的跨学科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尤其堪称典范。程千帆、罗联添、傅璇琮诸先生筚路篮缕,开跨学科研究之新风,不少中青年学者继起,积极致力于唐代文学与政治、文化、风俗之关系的探讨,涌现出不少颇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李德辉新著《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就是他继《唐代交通与文学》一书之后又一部唐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14.
《文论十笺》是程千帆教授早年从文学概论的角度精选、详注的我国古代文论选本,收入阐明文学作品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的论文十篇,并加了按语。王文生教授对十篇论文的主旨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它们的理论价值和必须扬弃的糟粕,并对选注者所作的注释和按语作出了评价,对《文论十笺》多所阐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我国古代文论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5.
程千帆先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的材料处理方法值得借鉴,它为古代文学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仔细剖析书中材料的具体处理,其方法大致可抽象概括成三种条例,一是小说家类材料或可察知社会风尚;二是契合点或能统摄各类材料;三是特殊事象可作为普通事象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学就其总体的成就来说,与唐代文学相比毫不逊色,宋代文学研究近年来虽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大型的文献资料集成,如程千帆领衔编著的《两宋文学史》和其他几种宋代的分体文学史,王水照对苏试和宋代散文的系列研究,莫砺锋、张宏生对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研究,以及《全宋诗》、《全宋文》等的编纂,但其总体成果和总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不相称的。即使从宋代文学研究的自身格局来说,也存在着一些失衡和空白之处,如时代上的重北宋而轻南宋,文体上的重词而轻诗文,课题上的重大作家而轻中小作家等等。这种情况,促使宋代文学研究者必须调整研究观念,更新视角。开拓思路,以斯有新的突破。新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正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的一个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论坛》2011,(10):263-F0002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1966年在苏州高级中学毕业后插队务农十年。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二年九月间,我去济南,得识尚秉和先生高足卢松安同志,谈及先生遗著《周易尚氏学》一书,卢同志打算由私人集资,先印行若干部,以免失传。当时我建议,最好由中华书局出版,卢同志也同意这样做。我到北京,向中华书局负责同志推荐此书,嗣后由卢松安同志将原稿送去,经过审核,认为可以出版。一九六三年三月,中华书局以《周易尚氏学》  相似文献   

19.
论《续修四库全书》方方过去我在《文史哲》1993年第1期上读到王绍曾先生的文章:《关于编印(四库善本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刍议》,深有同感。不过我以为《续修四库全书》是荟萃古籍精华的划时代文化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能不能由设想变为现实,我心中无底。从...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六年冬,我曾读过刘桓同志所著《殷契新释》(以下简称《新释》)书稿,为作序言,这部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出版了。《新释》如刘桓同志自述,是他十年间研治殷墟甲骨文字的一个结集,收文五十五篇,可称用力既勤,收获亦富,当时他便告诉我,尚有不少文稿,计划继续辑集。今年初春,他又亲自把《殷墟文字通论》和《殷契存稿》两书送来。披读之下,见其成果较《新释》更多,使我欣喜过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