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粤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表量方式 :变换声调以表示“小”、“少”义的小称变调 ;单音节量词之后添加与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相同而声母变为“L”的音节 ,变声叠韵以表示量大 ;在量词后加上“ -仔”、“ -儿”等小称后缀表示量小 ;用“AA”、“一A一A”、“一A二A”等重叠形式表示量大 ;还可以在“数·量”结构中间插入形容词来表示量大或量小。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有一部分双音节词(其实是词组),古人称为“联绵字”,现在又叫做“联绵词”。从语音上来看,这一部分双音节词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马真同志在《先秦复音词初探》(连载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零年第五期、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到“音变造词”说,他认为:“既然可以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来造词,自然也可以采取在音节重叠的基础上改变其中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方式(即部分重叠)来造词,先秦汉语中的迭音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就都是这种音变造词方式在双音词中的推广。……由音节重迭到音节的部分重迭,再进一步就是任意音节的组合(非双声迭韵的联绵字),这是用音变造词方式构成复音词的最后一步。”什么是汉语中的“词”,“词”是怎样构成的,本文不准备涉及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在仅就汉语中部分双声联绵诃的构成问题提出一点极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动词词缀“打+嘎子”在秦陇方言中是一种很独特的语法现象.秦陇方言中“打”作词缀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实际意义已经消失,完全虚化为词缀,只能起到增加音节、增强句子韵律、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与“打”组合的动词大部分不能单用,与“打”组合后变成双音节词语,所以“打”又具有成词的作用,表示词根本身的动作具有“随意、不经意、不认真、稍微、应付”等色彩.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后缀时多带“嘎子”,作补语.针对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词缀的使用情况,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作前缀、后缀以及语言传承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释“连语”今人一般是把王念孙所说的连语,跟联绵字(单纯双音节词,下同)划上等号的,即认为它们是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含有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因之王念孙关于连语的学说又常常被人们当作研究联绵字的经典理论来引用。但我们细读《读书杂志》“连语”一章,觉得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连语”一章共列举了23个连语,就王念孙的分析来说,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义复词一类的词。试看以下例子: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声调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反映语音高低变化的语音单位.汉语语音学中的“四声”即就汉语的声调而言.“四声”是个历史范畴.在传统的音韵学中,一般说,“四声”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语音学中,“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中,存在着利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分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的现象.比如:物体自有精粗美  相似文献   

6.
释“连语”今人一般是把王念孙所说的连语,跟联绵字(单纯双音节词,下同)划上等号的,即认为它们是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含有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因之王念孙关于连语的学说又常常被人们当作研究联绵字的经典理论来引用。但我们细读《读书杂志》“连语”一章,觉得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连语”一章共列举了23个连语,就王念孙的分析来说,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义复词一类的词。试看以下例子:  相似文献   

7.
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这是由于受到汉语基本韵律的制约,从而促使汉语词汇基本单位的构成形式多为双音节.这样双音节和双音节组合的四字格多数都固化为惯用语.因此,三音节词处于相对特殊的位置.对于在原有双音节词后加(+性、+化)而构成固定三音节词的研究数量很多,但有关三音节词其它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三音节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三音节词数量庞大,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为“V不住”形式.先从原型“V住”来比较看,“V不住”形式的词汇化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有字句”中“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作宾语的情况 ,并探讨了造成“有字句”中动词“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的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结构内的因素 ,动词“有”所表示的“占有”、“领属”、“存在”三个语义特征影响着不同的数、量、名组合在一起。二是语言结构外的因素 ,也就是人类的认知与经验内化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 ,位于动词“有”前面和后面的两个名词所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制约着“有”后面不同的数量名结构投射在句法平面上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工作中查阅《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时,发现以下数处小误: 一、第886页“汉字”条,称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按:此说不全面,因汉字现有少数双音节者。如在本《辞海》中,第1362页“瓩”,即注音qian wǎ第727页“时”,注音ying cǔn,呎、哩、唡、嗽等类同。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在本定义前均有“除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等条件状语,较《辞海》严谨。 二、第1169页“结构主义”条,称其前驱者索绪尔为法国人。按:此误,索绪尔虽为巴黎  相似文献   

10.
襄阳捻语     
1·1 湖北襄阳有一种增音换位反语,叫“捻语”,又叫“三翻语”。它的构成原则是,先在本音后面增加一个音节(简称“加音”),然后交换韵母,形成两个新的音节,用来代替本音。若令S、Y分别代表本音的声母和韵母,S’、Y’分别代表加音的声母和韵母,则上述原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SY+S’Y’—→SY’ S’Y 例如,汉:xan+lai—→xai lan  相似文献   

11.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藏词格探析     
藏词是汉魏时代才出现的一种修辞格。从语义的如何表示上看 ,藏词分为三类 :一、取用部分表示隐藏部分的意义 ,二、取用部分表示整个语句的原来意义 ,三、取用部分表示整个语句的推演意义或相关意义。藏词格与借代格不同 :借代格甲、乙两方必然有其内在联系 ,是逻辑理念的表现 ;而藏词格甲、乙两方没有内在联系 ,是文字技巧的表现。藏词格所取用的部分多半只是悖语义或悖语法的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3.
动词、形容词的重迭式,在许多语言里都存在,但重迭的语法意义和形式则各有不同。以汉语来说,动词重迭表示“偏量”。如:看看、说说,表示“看一下”、“说一下”之意。单音节词重迭连说两次:说说、笑笑;双音节重迭则把原词连说两次:讨论讨论、研究研究。形容词重迭表示“全量”,大体相当于加了一个“很”字的意思。如:好好、红红,表示“很好”、“很红”之意。重迭形式,单音节词和动词一样,连说两次;双音节词与动词不同,第一第二音节须分开重迭,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等。  相似文献   

14.
“述语+体词宾语”这一结构中,述语(以下记为V)和体词宾语(以下记为Np)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抽象关系,但是,个别的,具体的V和Np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很复杂的。这种关系对第一语言教学来说好象不太重要,因为人们可以在这样或那样的逻辑关系中去领会所传达出的信息。比如“写汉字”是写出来后成为汉字;“写黑板”是写出来的东西在黑板上;“写粉笔”是用粉笔来写,等等。而有格助词的语言却用不同的格助词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比如在日语里把上述的例子,用不同的格助词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  相似文献   

15.
口语格式“等……的”的描写及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是作者《汉语口语非独立句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一篇。文章描写口语格式“等……的”的各种特性。语义功能:表示说话人的意志或愿望,有劝止、应答作用;语音特征:“等”音节弱化,“的”音节异化。语用条件:一般用在会话双方的接答话一方。结构方式:可进入这个格式的语言单位是表示时间或处置行为的词语。文章还讨论了这种格式与它的平行同义结构之间的相容及相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17.
汉语普通中,有许多音节由于受邻近音节的影响,实际读音往往会发生变化,变化最频繁的当数句末语气词“啊”,它共有六七种不同的变读。这种变读现象,在各民族地区语言中也广泛存在,如湖北巴东土家人小名中的“娃”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而且它与汉语普通语气词“啊”的变读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18.
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汉语普通话表示定中关系(定语+中心语)的方式仅两种:一、直接组合;二、用结构助词“的”。而且它们不能经过配合而产生其他方式。苏州方言表示定中关系的方式要丰富得多。基本方式有四种(其中两种与普通话相同),经过配合又能产生两种新方式,使总数达到六种。本文拟分别介绍这些结构方式。(限于印刷条件,本文不用国际音标,没有本字的用同音字代替。) 2.基本方式(四种) 2.1 直接组合。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能够直接组合的比普通话多,不少例子用普通话说都得加上“的”:  相似文献   

19.
汉语“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一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或方位,二是单独使用,表示指代.所谓表达范围,即表示一系列的人员、事物或者数量,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如“处级以上”包括“处级”在内,“三年以下”包括“三年”在内.表达概数或方位,不包括分界点N在内,如“增加8%以上”或“气温在零度以下”不包括“8%”和“零度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以上”“以下”的使用完全体现了“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如表达范围的“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包括“二人”在内,表达方位的“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不包括“总和刑期”和“最高刑期”在内.如果不加第九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完全可以成为规范使用“以上”“以下”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没有N的N”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还可以独自成句、做文章的(小)标题,N大多为双音节的抽象名词。“没有N的N”中的“N”是不同层次的,前一个“N”是一个原型范畴,是指典型的“N”。后一个“N”是一个非原型范畴,是边缘成员,表示不是典型的“N”。本结构多用于口语,具有较强的陈述性。与“没有N的N”类似的结构还有“不是N的N”、“不X的X”、“毫无N的N”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