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谭嗣同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仁学》为代表的谭氏思想在我国近代社会改革艰难行进的背景下,具有难能可贵的创新性、突破性。其思想创新表现在:奋不顾身、冲决网罗;抨击名教,否定道统;铲除君统,流血救国;全球观念,公法意识;检讨民性,反省缺失;评议洋务,实事求是;文化方针,舍己从人;塑新伦理,树新风尚。谭氏思想之所以具有宏大气魄和创新特质.不仅受时代精神的鼓荡,而且是师友砥砺、理想推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近世湘湖风气和他个人的气质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杨有山 《江汉论坛》2003,6(4):107-109
<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是一部诗文批评著作,但书中许多集部著作的提要,却处处闪烁着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在我国学者编纂的<续四库全书>出版、发行之际,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念,温故知新,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四库全书总目>对集部著作的批评体现出兼容并蓄、辩证通达的文学批评观念.这种文学批评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又兼顾文学的抒情审美功能;二、立足作品,全面客观;三、知人论世,辩证通达.它比前代的文学批评更公允,更富有总结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圣立义海》为中心,对西夏的孝观念进行了简略考察。研究发现:西夏人民赋予孝以崇高的地位和广博的含义,其核心是“孝顺父母”,但非常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落脚点在子女上,而中原之孝着眼点在父母。西夏之孝在伦理规范的系统化、条理化方面不如中原,但在对亲情的强调、人类原初情感的体现方面则有胜出之处。西夏人民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好亲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张衡为个案,考察其科技成就与东汉神权政治之关系,旨在说明在中国古代,科学与神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并非对立而是呈现出相容相生的状态,科学作为神学的附庸,比附杂糅于神学之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神学还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广泛的土壤和空间,给予科技不断的刺激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佛教史上两部最重要的论辩资料汇编《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为讨论重点,从形神关系与因果报应、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佛教与王权的冲突诸角度,探讨了佛教在中国化的历程中,与本土文化所发生的种种磨合与激荡,揭示出外来文化的输入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王书才 《中州学刊》2005,(3):220-222
公孙罗的<文选钞>将引文为注和随文加注融为一体,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文选钞>的释词通俗浅易,解说文句意思更加详明,不仅单纯引书为证以明词语典故出处,而且阐明句意章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义字意,同时还对全篇旨意进行归结.但是,<文选钞>的体例驳杂,未能得李善注之长,而其自身长处又被后出的五臣注吸纳和替代,这也是其于唐宋之际在中国本土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同时,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诗经》神学天命观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经》神学天命观思想,现世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诗经》塑造了一个至尊的“天神”以证明王权的合理性,还反映了周人对殷人神学天命现的改造。《诗经》神学天命观对后世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解读凌延喜的<拜月亭传奇跋>入手,结合凌氏家族刻书的实际情况及凌濛初评点<西厢记><琵琶记>的体例,指出凌濛初不可能是朱墨本<幽闺记>的评点者.又通过对<南音三籁>与朱墨本<幽闺记>的比勘,并联系明代曲坛的状况,论定凌濛初不是朱墨本<幽闺记>的评点者.进而从三个方面对凌延喜<拜月亭传奇跋>所言凌濛初得到沈璟手抄本一事的真实性提出怀疑.  相似文献   

11.
在上博简<诗论>中,孔子两次称赞<宛丘>,而古人却多视其淫荡之诗.<宛丘>一诗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巫女,一位男子为她迭宕起伏、婀娜多姿的舞蹈所倾倒,与之相爱生情,但迫于客观条件,两人无法结合为婚姻,这一对男女不得不采取冷静态度,谓"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孔子称赞这种做法.孔子之所以"善之",是由其情爱观所决定的.依照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爱观,孔子既赞赏巫女对于爱情的执着,又称赞他们止乎礼义的做法.诗中巫女爱情受挫的重要原因应当在于巫觋的社会地位在周代呈下降趋势和巫女不嫁的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这种"情景交融"创作模式是华夏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心境契合、以情状物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作为一个英雄的话语,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世界求和平发展与统一安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透露了突出的求生意识、帝王崇拜情结与法西斯强权逻辑等暧昧不明的意识形态内容,可谓是一个崇高与崇高暧昧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常以"约"字论文,"约"是刘勰对各类文体写作提出的共同要求,同时又是品评作家作品的重要标准.本文以为,强调"实核要约"是刘勰针对魏晋六朝"讹滥""绮靡"文风而开出的救治良方.辞约而旨丰,以"约"为美,这是<文心雕龙>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郑大华  哈艳 《中州学刊》2005,(5):173-177
梁启超在欧游之前,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派人物的形象.欧游之后,他在文化取向上成为一名保守主义者,在政治取向上则仍是一位自由主义者.这种矛盾的统一源于他的民族主义情节,是其民族主义思想将二者融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与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媒体存在,在以胡适为精神领袖的新派文人的运作之下,它以激进的改革思想与平和的说理态度,以语言、诗歌和戏剧的变革为突破口,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胡适与《新青年》营造了一个传统文化现代言说的时代氛围,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知识界主观“误读”西方的先河,由此而造成的历史弊端,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名物训释是词典编撰的重点,《说文》的名物词说解很有特色,它在抓住被释物的外在特征时,还十分注重阐释其文化内涵,而这种阐释恰是先民思想认知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后人可以据此窥探到古人的诸多文化观念。通过对《说文》少数几个动物词虞、乌、易、螣、鳳、蝄、莺、雇、雀、鸡的剖析,阐述其所反映的儒家的仁、孝、贞节观、神灵鬼怪观及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8.
从南宋前期到中后期,<春秋>一经在科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关键是陈傅良和他的时文,进而推论,陈傅良为代表永嘉学派的崛起与科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聚集在《太平洋》杂志周围的学人是民初法政学者的代表。身处民初制度移植引发的政治转型的混乱中,李剑农等自由知识分子从学理的角度探讨民国立宪政治问题,努力争取法治、自由与权力制衡的实现,并期望于调和中渐进有序地推进宪政建设。当种种努力在现实中遭遇失败后,他们从要求制度变革转变为关注国民心理及价值启蒙。《太平洋》派学人因其独特的知识背景与政治主张,在知识界的各思想派别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