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企业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间知识转移是知识由知识发送方向知识接受方转移的过程,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本文对企业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从知识转移双方的属性、知识属性、关联属性以及企业网络属性几方面分别进行阐述。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企业可以主动通过企业网络有效获得外部知识,提高企业绩效,并促进企业网络成员间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的过程视角,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知识显性程度、转移渠道丰富性、知识吸收能力、沟通与信任程度、知识转移实施过程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绩效都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机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要通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提升知识的显性程度、构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的知识转移渠道体系、加强沟通与信任关系、加强组织学习以提升知识吸收能力等途径,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3.
IT外包中客户—承包商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但知识转移过程和机理尚不明确。为揭示组织控制机制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机理,构建了组织控制机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模型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内化3个阶段,研究组织间控制机制(合同灵活性、关系规范)和组织内控制机制(知识共享机制、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转移过程的联合作用。以中国承接IT外包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80家IT接包企业中的员工数据为样本,应用多元层次回归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合同灵活性和关系规范正向影响组织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知识应用与知识内化间均显著正相关。此外,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机制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明显,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了知识应用,知识整合机制增强了知识内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技术应用部门中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及知识转移中的员工地位,进而重点探讨了员工层面的因素对知识转移关系和员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应用部门中的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凝聚力比较弱,很多员工都只扮演吸收知识的角色,但知识转移效率很高。隐性知识转移更多地发生在保持密切情感关系的员工间、拥有相似工龄的员工间、不同教育水平的员工间和高职位的员工间。职位对隐性知识提供者的地位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开朗的性格和较短的工龄会促进员工向更多人学习。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府对大学科研投入的日益增多,如何实现大学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议题。作为美国典型的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通过建立正式的技术商业化办公室,将大学科技成果不断地向产业界转移,不仅为大学自身而且为所在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明尼苏达大学技术商业化办公室成功运作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商业化办公室内部单位分工明确、职能完善;技术转移流程清晰,契约设计有助于降低企业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风险,并激励科研人员的参与协同创新;收益分配保证了科研人员、院系和大学三方的权益,为大学科研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这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有行政主导“管理主义倾向”外部绩效评价,对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主要问题是,我国大学绩效评价方式没有与高等院校战略结合,绩效管理多关注学校层面而非内部院系层次。本文在大学核心竞争力文献和国外经验研究基础上,探讨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和大学绩效管理的关系,借鉴企业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工具,探讨构建基于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后所进行的学科改革,在中国现代大学学科设置及院系体制建构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德国大学模式为蓝本,将北大办成文理两科为主的研究性大学。“注重文理”、停办工、商两科等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大学、学院与学系三级体制。这套院系新体制为全国其他高校所效仿,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所认可。中国现代大学学科与院系体制,正式以国民政府法令形式最后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8.
为了弥补现有校企间知识转移管理方面的不足,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文中分别就校企间知识转移的三种博弈进行分析,得出5个命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把知识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提出知识熵理论和加强知识源库建设理念.从知识转移的角度描述大学的开放度和建立耗散结构的方式.分析熵理论基础上的学科建设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长期变动性进行研究,将某专业299名学生按第一学期成绩排名分为1个5等分组,再将他们按大学毕业成绩排名分为第2个5等分组,观察2个5等分组间人员的流动情况并据此构建大学期间学生在2个5等分组间的成绩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个等分组的成绩转移情况;计算了平均5等分组间的流动率、停留在同一5等分组的比率;与“数学意义上的完美转移矩阵”指标进行比较的结论是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成绩变动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已逐步成为企业成长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也日益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概念模型。首先得出了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即知识势能差额的存在和来自知识传播者的“推力”以及知识接收者的“拉力”。然后对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并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知识本质研究入手,探讨技术转移的知识特性,把技术知识的转移分为操作性技术知识转移、原理性技术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三种类别。通过中国和英国合作研究,发现中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时的战略目标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对成功实施技术转移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中国企业技术引进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做出了解释,提出了成功进行不同方式技术引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知识在跨国公司内的转移是其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但知识转移既存在转移成本又存在转移障碍,如何促进知识在跨国公司内的转移或流动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主题。本文从知识治理角度探讨了以子公司为知识输出主体的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治理安排,分析了当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治理的复杂性及其相关的治理问题——动机问题、代理问题、认知问题、转移成本和沟通问题,并基于相关文献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出发,通过对知识转移的分析,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所转移知识的性质、知识发送方的传递动机和表达(传递)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接收动机和学习(吸收)能力、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的知识相容性、知识转移的媒介和传输途径等。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开展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间形成的网络关系,应用Nonaka提出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的知识转化过程,提出了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三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代工合作中后进企业知识学习的平台、机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工合作因产生密切的知识流而成为后进企业的重要学习路径;代工企业基于不同的学习平台获取显性与隐性知识,并通过SECI四个过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特定的学习维度、学习主体、学习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7.
多主体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组织、个体与知识转移平台这些主体的特点与相互作用关系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果。本文分析了他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基于其中的三大主体,给出了多主体知识转移方式及该方式实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项目团队内的知识转移是项目情境下的常态范式,成功的知识转移将有效提升项目管理绩效。基于MOA模型识别出项目知识转移效果的个体层面影响因素,通过收集建筑企业项目团队的234个样本,深入剖析项目团队个体从“心动”到知识转移“行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动机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机会和能力在知识转移效果的保障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知识转移自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呈正向作用,而受控动机在两者关系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成员间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动机的交互性对知识转移效果起正向作用,但知识转移能力对上述关系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证实。此外,三项交互的结果显示,联结强度和知识转移能力的不同匹配对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产生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是促进联盟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各阶段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是外部引导因素,知识转移输出方的知识创新能力、转移意愿、转移技能是基础因素,知识转移接受方的学习意愿、消化能力、应用效果是能动因素,政府部门、知识输出方、知识接受方和社会中介方的互动是提升知识转移效能的耦合因素。  相似文献   

20.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文章通过对现有有关知识转移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知识内涵、知识转移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视角、过程、领域、测量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展望,明确组织知识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