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依托科技资源、设备、人才、技术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起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及服务等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生态文明与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生态利益分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生态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唐琳 《理论界》2012,(1):170-172
生产力发展,推动了西方的城市化进程。但随着人自身主体力量在生产中能动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立的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并在农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就已开始。尽管西方社会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但在旧生态体系下,始终解决不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宏观上向人类提出的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路径。树立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思维,实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5.
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所以有必要把握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理清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构成,从而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假设下的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是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必须由人类来承担。目前,各地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无法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建设。因此,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环保NGO和公众共同参与建设的有效机制。本文立足于"生态人"假设,阐释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共同参与建设的现状,初步构建了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并提出了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政府为主导、市场有效驱动、社会组织为纽带、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过程。但从目前来看,这一多元主体结构中各主体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需要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责任。同时,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主体,又是生态环境的直接管理者,承担着保护生态的责任与义务,政府主体对这些责任的发挥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效果。因此,政府主体如何肩负起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的责任,解决好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阻碍社会发展、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政治性问题。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发达国家正反发展经验与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系统总结并深刻反思的结果。政治思想与政治理念只有转化为政治实践才具有现实意义,因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角度去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关系,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去探索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路径,这事关我国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工业化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对新型工业化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新型工业化应把人的发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环境与发展问题,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新型工业化应把环境问题放在首位,基本路径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生态社会主义者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为目标,其关于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性质、克服生态危机的方法等观点基本相似,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思路经历了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到“科学发展”的调适和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调适和转变的结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环保教育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善消费模式;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在多元层面上数次提到建设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问题。总体看来,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是中国推动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因。当前,中国生态现代化进程尚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生态问题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扩大生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和文化宣传、建立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行政文化的生态转型、推动绿色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各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尽相同,对当前我国各省份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文章根据2008年全国114个重点城市的大气监测结果以及全国各大水域485个国控断面的主要水环境监测结果,应用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环境综合承载力,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前人生态治理经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理论、现实、制度与价值四条逻辑主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理论深度,现实逻辑提供问题导向,制度逻辑保障制度基础,价值逻辑呈现价值引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对于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造成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逐渐把生态文明提上议事日程。基于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广泛关注,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平等观这一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如下阐释:生态文明的提出基于一种平等理念、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以及基于平等观的生态文明的实现。希望籍此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美好的生存家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负熵是物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耗散系统需要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获取负熵来抵消系统熵增态势。负熵是生命维持和进化的必要条件,负熵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是自然负熵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负熵之源,人类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外化,对于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意义重大,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在本质上是对负熵的需求。就人类社会而言,负熵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系统遵循负熵最大化原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负熵积累在社会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