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分别开出了实现国际和谐的三种“药方”:权力妥协论、制度协调论和认同和谐论。权力妥协是和谐的胚胎,制度协调是一种初级和谐,而认同和谐属高级和谐。权力妥协论的冲突本质决定其权力路径的缺陷,制度协调论由于难以摆脱权力对制度的影响,无法保证其公正性和有效性,而认同和谐论的问题在于能否实现国家间和谐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设置、权力协调与资源分配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基本向度。制度设置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还需要基层社区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格局;权力协调模式的现代化要求政府适度归还社区治理的权力,实现对非政府治理主体的赋权,改变社区治理中政府权力一家独大的现状;资源分配体系的现代化则要求社区在实现治理资源共享的同时,提高对治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治理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区居民。社区治理的"百步亭经验"成功地践行了这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借鉴西方学者的经济和谐思想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采用历史归纳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意蕴与实现路径的论争进行了述评,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通过人为规则和自发规则的协调实现人为和谐与天然和谐的统一,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协调利益关系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这个特定的系统中,学术权力作为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的一种权力形式有其独立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并与高等教育行政权力形成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两维。协调二者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系统权力之和谐必须突出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学术权力的实现有两个制度根基:一是大学自治,二是教授治校。  相似文献   

5.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理论成就,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型建构,其理论重点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谐与生态和谐有着相互促进的互动性,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制度和谐,其生态和谐的实现也具有虚幻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破除中心思维方式,树立和谐共生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制度和谐。  相似文献   

6.
国际制度和国际合作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命题。国际制度的特点内在地决定了它具有解决国际争端,协调国际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的积极作用。国际制度是指向人类未来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尽管在现实中,国际制度还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但是,这些不是否定国际制度作用的理由,而是为国际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国际社会经由国际制度实现合作进而达到和谐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7.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约瑟夫.奈将软权力与硬权力截然分开并大肆渲染的做法有违常理,其用心是要强调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日益本土化,进而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与此同时,约瑟夫.奈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政治中存在超国家的、国家的和次国家的三种认同危机,而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所强调的文明认同只是其中之一。辩论从本质上揭示了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外交应对方略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对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的强化提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论断.在实践中体现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把权力关进政治纪律的笼子里;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把权力关进组织规范的笼子里;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把权力关进廉洁自律的笼子里.立足新发展阶段,一以贯之地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充分发挥巡视反腐利剑的作用;不断完善党的自我监督和各类监督的协调贯通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9.
政治协商制度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政治制度都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在“平等”、“沟通”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构筑的以平民政治为理念的政治形式,其以形成政治认同为目标,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政治协商制度根源于“和”的思维,其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中贯穿着“中庸”、“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政治协商制度“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本质,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多样化要求”与“一致性规范”的统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教育和谐与依法治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教育法治是教育和谐的保障。面对生态、资源、环境全面恶化,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怀疑,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治理乏术等问题,认为高校教育和谐与依法治校二者相制约而存在,相辅佐而发展。依法治校要回应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导入自尊自律、对接"三个文明",把和谐社会的主题融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中,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逐步实现人和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和教育制度的和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学术氛围的和谐以及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和谐。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以及人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