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与地方社科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与科学技术带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依靠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和生存之本的时代。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冷静地思考21世纪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与创新,更应以改革的精神重新构建担负着社会科学创新使命的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和体制。一、21世纪的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中国21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认真地对形势进行分析和整合,可以明晰地看到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希…  相似文献   

2.
张能全 《兰州学刊》2011,(11):102-109
刑事诉讼制度变迁不能离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其中法律文化对刑事诉讼制度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从西方各国法治历程与中国法治道路探索比较可以窥视东西方法律文化对刑事诉讼制度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诉讼意识、国家治理思想与价值观等法律文化维度入手可以对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变迁进行初步的法律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评价动机既是评价社会科学的目标和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评价导向标,决定着社会科学评价的方向和结果,进而决定着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评价主体论认为评价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或由其组成的群体,在系统观念下社会科学是一个存在于特定环境并与之发生着各种作用的系统,角色理论认为社会科学系统下的各评价主体在系统里面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角色的评价主体会因角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价动机。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两重性、前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经验表明 ,中国现代化要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 ,不重蹈前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覆辙 ,就应该从根本上扭转重理工轻人文 ,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 ,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越发展 ,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期待越大 ,因为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绝大部分是社会问题 ,它不可能单纯依靠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来解决 ,必须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 ;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 ,人的主体作用越大 ,越要求对社会规律认识的自觉性 ,哲学社会科学所特有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反对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 ,但决不能脱离现实。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 ,是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良知。  相似文献   

5.
主持者言     
本组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拥有一个共同的学术指向和视域,这就是:考察不同社会一生态环境下人类生命支持和防卫体系的历史形态,以及社会和个人对灾害和疾病的政治、文化与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6.
社会仿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仿真开始从社会科学的边缘逐渐成为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主要工具.通过仿真模型,研究者可以观测与模拟社会运行的微观机制,探索产生不同现象的参数界限,并且可以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待整个事物变化的一系列过程.仿真模型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弱点,在研究复杂社会系统时可以突破常规方法的诸多限制,诸如非线性关系、随机问题、长周期的社会演化问题等.仿真方法的运用还有助于解决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在某些专题上的重大分歧.本文认为,下阶段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适度运用仿真模型,由此有可能产生某种推动其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主要有时代基础、社会基础和学术环境。大科学时代、信息化时代和消费性时代分别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新机遇、开辟新方向、建立新领域。国家政党重视、学科基地齐全和人才培养完善分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政治基础、社会组织基础和社会教育基础。学术环境有宏观学术环境和微观学术环境,分别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环境和局部环境。深化认识这些条件,有利于研究者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8.
葛剑雄 《江汉论坛》2023,(2):109-113
<正>对“地理环境”的定义,我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说法:“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具体来说,“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姿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但我认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合称为人文环境(或人文地理环境),因为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人类在特定的空间中的活动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忠武 《东南学术》2003,(6):147-150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李约瑟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但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社会科学这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研究后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了纯粹的"李约瑟难题",当前极有必要将该问题的研究延展到社会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近代社会科学没有在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和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的中国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社会科学主体的人格缺陷;社会科学学科地位的不独立;社会科学方法的落后与客体的未充分分化;科学教育的欠缺以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目标,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生存价值.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与提高的今天,人居环境的优劣受到普遍关注.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因此,加强对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一、国外社会科学产生、发展的简要回顾  谈到社会科学 ,人们首先要问 ,到底什么是社会科学 ?这虽不是一个难题 ,但要想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 ,也并非易事。 8~ 9年前 ,我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写了“社会科学”这个词条 ,我对社会科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社会科学系“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运动变化及发展规律的各门科学的总称。社会科学用客观和系统的方法研究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政治与经济进程以及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社会科学产生的历史。从严格意义上说 ,社会科学之成为一门真正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汹涌向前的商品经济浪潮,把社会科学研究推向了非常尴尬的地位.在本来意义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当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的兴趣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升华以及社会科学或知识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和尊崇.然而,这一切毕竟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图景罢了.现实的社会发展情形恰恰是:作为知识和文化之重要内核的、为商品经济及现代事业所必需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日益呈现出  相似文献   

13.
正从学科角度讲,环境社会学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二是企图颠覆传统社会学甚至广义上包括社会科学的环境社会学,强调研究环境约束下的社会;三是强调研究环境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交叉所形成的环境-社会复合系统。可以说,以上三种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在国内的学术研究中都有体现。最近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正视并主动有效地回应挑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发展迅猛,社会现象扑溯迷离。运用社会科学和其他科学理论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科学预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作为科学预测,社会科学预测同样具有逻辑模型,遵循思维规律。由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社会科学预测具有一系列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认识社会科学预测的本质,进一步提高预测的水平。自然科学预测通常有两种基本逻辑模型,一是演绎一律模型,一是统计归纳模型。后者的一般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繁荣和发展重庆社会科学是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次对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重要论断,同时发表了"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述,这无疑为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各领域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空间。重庆社会科学界也应该抓住和珍视这个历史机遇,深切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结合重庆的实际,我认为,繁荣和发展重庆社会科学是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培育的法治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正> 自然科学在不同社会制度之下的交流与合作,无论从其必要性或可能性来说,恐怕没有人会有疑义.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本性决定了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下自然科学的共性是主要的.至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在不同社会制度之下的学术交流,其价值何在呢?社会科学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与经济的各种影响.正因为如此,通过社会科学的交流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一个社会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这种交流对双方增进了解,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本身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