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创新与变革.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与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一国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承诺时间的日益迫近,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将面临着外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是国内商业银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面临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乾坤 《经理人》2012,(12):65-67
金融业对内开放程度过低蕴藏着金融风险,也阻碍了企业的融资途径,在现今环境下,如何在企业和资本之间建立一个智慧而高效的资本供应链?在2012(第六届)中国CEO年会上,围绕"金融变革中的商业机会"主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EMBA邀请首期班学生代表与业界人士对话,探讨未来5年金融变革环境中,企业家如何学习运用金融和资本运作知识,带领企业更好地参与金融活动,赢得商机。  相似文献   

3.
乾坤 《经理人》2012,(12):64-67
金融业对内开放程度过低蕴藏着金融风险,也阻碍了企业的融资途径,在现今环境下,如何在企业和资本之间建立一个智慧而高效的资本供应链?在2012(第六届)中国CEO年会上,围绕“金融变革中的商业机会”主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EMBA邀请首期班学生代表与业界人士对话,探讨未来5年金融变革环境中,企业家如何学习运用金融和资本运作知识,带领企业更好地参与金融活动,赢得商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金融业逐步从金融压制走向开放,原有的组织理论和由此形成的服务文化也将随之转变,在这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如何创新服务,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中保持基业常青,始终保持企业的绝对核心竞争力?下面谨围绕关于新形势下的金融服务文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金融业虽然已经发展20多年了,但可以说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许多风险.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中国金融不断地融入国际金融,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依照国际惯例,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金融风险及其防治措施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中国金融业现状 客观地讲,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目前国内金融业尚不发达,金融管理水平不高;二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还保留较多限制。目前我国正处于由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体制仍未彻底打破,金融开放的结构和进程必须与这一现状相适应。在金融管理方面,尚未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整体经营、管理的运作机制上明显缺乏有效制约、制衡机制,现有法律体系仍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监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等因素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  相似文献   

8.
决策者说     
《决策》2006,(12):7-7
最后打败自己的不会是别人,是自己。 ——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金融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WTO过渡期结束,全面对外开放,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引发新一轮争论,对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兆星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2005年开始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向外资金融公司开放,经营地域的限制也同时取消,这意味着外资金融公司将凭借其雄厚的资产规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混业经营的市场模式抢摊中国市场,而中国仍然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目前业已存在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指出金融控股模式是一条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金融安全、公信力和中国证券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开放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毫无疑问 ,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把国内金融机构推向国际市场 ,通过竞争与合作 ,提高我国金融运行效率。然而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公信力缺失以及制度性缺陷 ,证券市场开放可能会加剧我国金融业的脆弱性 ,使我国金融体系潜在的风险易于暴露 ,如若处理不当的话 ,甚至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因此 ,如何在获得开放收益的同时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是我国证券市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一、金融安全:证券市场开放必须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过定义 ,虽然各不相同 ,…  相似文献   

11.
ChatGPT的诞生标志着一场新的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地影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金融业界的系统生态。本文梳理了ChatGPT的发展历程,分析了ChatGPT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并且讨论了对金融业的冲击以及风险监管等问题。无疑,ChatGPT对金融学的研究将带来若干新的挑战性问题,本文提出了八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方向与问题,以推动中国金融学界的相关研究和中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它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WTO的后宽限期,届时西方国家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必将对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产生冲击,为了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了迎接外国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国金融业应该顺应“混业经营”的历史潮流,平稳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金融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隐患。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是金融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信息透明,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原有的单一银行支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商业银行改变传统观念,增强与客户接触,以及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等,将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和企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生态学理论对分析相关问题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的银行体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混业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加入WTO的经济大国,中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面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初露端倪,加深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认识,探析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业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对于优化我国金融资源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金融创新中也隐藏着多种风险,尤其是金融创新风险的隐蔽性给监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特别要注重防范创新过程中新的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吴敬琏近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春季)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作演讲时,就人们关心的诸多有关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在谈到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时,吴敬琏指出,包括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在内的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十分脆弱,抗冲击能力很差。因此,必须加快金融改革的进程。首先是加快国有专业银行的公司化和股权多元化的进程。其次是发展民间金融,实现金融业的对内开放,建设县域金融体系。第三是有序地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第四是在改革和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资本市场。他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央行行长戴相龙最近说,“九五”期间,中国将适当增加外国开设金融机构的城市,扩大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的机构。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要更加走向世界。他说,为使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更符合国际化,将逐步地实现中、外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要逐步研究实现中、外金额机构在税收上的平等。经过试点以后,逐步向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办理人民币业务。戴相龙强调,为了更好地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进行外汇改革,本世纪末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人民币由有管理的兑换达到自由兑换,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更加接近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发展已成趋势。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所面临的国外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必须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将混业经营作为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梅天笑 《经理人》2008,(10):60-61
加入MMTO之后,中国金融业加快开放步伐,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的角逐之中。然而面对无边界的金融竞争,面对在业务、人才、经验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的国际金融巨头的步步进逼,中国金融企业如何抵御冲击?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