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海洋具有广袤性、流动性、边界模糊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海洋问题具有全球性。全球海洋治理不仅呈现主体多元性、客体多样性、机制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其治理问题具有鲜明的多维度性、整体性、自组织性,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类型学分析框架加以研究。从地域范围、物理空间、管辖权及领域议题等维度对复杂多样的海洋治理问题梳理与分析,可揭示全球海洋治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局部海洋与整体海洋、国家海洋利益与全球海洋共同利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安全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的关系。实现全球海洋善治,正确处理好人海关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才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自开埠以来,新加坡向海而生、倚港而兴。建国50多年,新加坡的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产业成为其国内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地位得以确立。新加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替代进口”工业化和维持自由港地位、以工业化带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结构重组、海洋经济调整、海洋产业转型等几个阶段。新加坡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国际海事工业中心、国际海洋航运中心、国际海事金融中心、国际海事仲裁中心和世界海洋研发与创新中心。近年来,新加坡制定了海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了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增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优势。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十四五”期间,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青岛等城市均提出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新加坡致力于构建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城市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西战略支点建设及钦州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把钦州建设成以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顶梁柱,以此带动广西乃至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钦州应做大做强产业和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的聚集力;强化行政区划调整;向中央申请批准广西钦州为新飞地政策试点区。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引发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为实现海洋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探索一条应对技术风险的治理之路.目前,比较典型的治理路径有两种,一是上游治理,通过对技术的投入形式和强度,来塑造或影响技术在海洋开发的领域和方向;二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即多主体合作、协商确认共同的海洋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于孙中山海权思想的研究是孙中山思想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孙中山的海洋政治观,内涵丰富,认识深刻,主要包括海权、海军、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利用,以及海洋发展战略等诸多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孙中山的海洋政治观,目标高远,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但从分析中也可以得出,孙中山的一些想法亦有不符合当时中国现实国情的地方。总之,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对后世中国海洋政治发展的启蒙意义远胜于其思想政治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海洋文化"教育课堂是海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拓展和发展海洋文化教育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教育课堂内容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表现在依据海洋特色完善人才素质结构设计、追求海洋文化课堂的理想境界、海洋经济建设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海洋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朝气蓬勃的海洋文化课堂氛围以及加强海洋文化教育的人文元素培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海洋文化 ,它丰富了农业文明。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海神崇拜以及早期的海洋旅游行为和以海岛为避难所 ,表现为开发了近海的海洋资源 ,有了一定的航海能力。它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决定未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格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要转变思想观念,打造好、运用好海洋软实力,同时,注重海洋文化塑造。以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及习近平主席"经略海洋"的论述为基点,结合我国各地相关实践经验,以海洋产业为支撑,做好海洋区域品牌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与人类历史上曾经编织和构建的其他梦想相比,中国梦不再是脱离现实用理性去演绎历史的空想,相反,中国梦是立足于现实、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具有政治理想意义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圆梦的力量主体,以科学发展作为圆梦的现实基础,以改革开放作为圆梦的制胜之招,它赖以圆梦的这三大支点注定了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虚无飘渺、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朝着梦想前行,我们的事业就会稳步实现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展,中国梦就一定可以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 ,地处东北亚的内陆国蒙古成为美日俄等大国竞相争夺的对象 ,而蒙古国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 ,调整了其在冷战时的外交战略 ,实行“多支点”外交。本文分析了蒙古国之所以成为大国争夺对象的原因 ,以及其“多支点”外交政策对整个东北亚未来战略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20,(1):44-48
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以海洋意识为先导。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教育是海洋战略全方位实现的重要助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引领国民思想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海洋认知、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系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应借助于课堂授课、校园文化生活等手段,加大海洋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培养海洋意识教育的力度。这应是当前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主体间性的基本要义及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理,提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五个支点。一是平等与尊重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主体性支点;二是提升教师高尚情操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人格支点;三是坚持面向生活原则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支点;四是合作与探究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方法论支点;五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价值支点。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文学在21世纪以降成为参与台湾文坛资本竟逐的一个强有力的美学位置。本论文以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的观点分析了这一新的美学位置崛起的动因,并且将这一美学位置放置于台湾文学史的脉络中,检视其成就与限制。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其关键在于推进沿线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升,加强区域间多层次合作与共赢,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历史交往、经贸交流与合作前景仅是"一带一路"支点选择的必要条件,实现"一带一路"规划目标并能防范风险是支点国家选择的价值所在。布热津斯基以维系美国首要地位为基础,阐释支点国家的选择条件,其虽与"一带一路"支点选择目标具有不同,但对支点国家的选择框架与分析路径仍具有借鉴价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一带一路"的支点选择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即:地缘位置、地区影响、政局稳定与合作导向。伊朗位于地缘要塞,是地区性强国与中东极少数政权稳定、外交独立的国家之一,并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伊朗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亦具有诸多合作契合。现阶段,伊朗遭遇的内外矛盾虽为中伊合作带来了阻力,但亦提供了合作契机。同时,伊朗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具有海陆联运效应,从而更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进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海洋法治文化的缺失。因此,实施海洋法治文化战略对建设广东“海洋强省”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就必须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思想、措施、工作到位;完善地方涉海法规,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深入海洋普法宣传,增强民众法治意识;强化海洋法治教育,培养海洋法治信仰;力推多种涉海活动,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改善海洋行政执法,践行海洋法治文化。唯如此,才能弘扬海洋法治文化,也才有“海洋强省”目标的最终实现和我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和全球战略的沉思而提出的。因此,我们学习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树立时代精神和全球视野。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客观上必会将党派和社会制度,置于同一视域与规则之下由人民比较和选择。谁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谁就会最终赢得民心而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导。我们唯有如此提出和认识问题,才能在增强信心的同时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才能透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时代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实践好“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从学理上讲,知识包含着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它也是任何统治政权进入稳态系统的一个理想支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道德知识和科学知识往往被置于一种失衡的境地,结果致使那构筑其上的统治政权失去了其稳定性的根基。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探讨如何建构稳态的社会政治系统问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确保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道德知识的目的使世界多极政治趋于和谐与统一20世纪初,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就曾经说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科学…  相似文献   

19.
全球政治包含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和丰富的全球议题。全球政治行为主体在全球价值的指引下,以合作的方式对全球性问题进行控制或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却遭遇了大集体行动的困境——个别行为主体的不合作行为。拟结合全球政治特性以及全球机制的特征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合作仍然是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主流,全球共同利益的实现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赵斌 《学术界》2023,(4):185-197
“伞形国家”群体是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既得利益者,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由于国家利益导向和国际战略偏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伞形国家”在全球气候政治中长期扮演“麻烦制造者”角色。对“伞形国家”的气候政治生态进行历史回溯和比较分析,有助于从根源上深度思考全球气候治理何以失灵。全球气候政治的矛盾焦点,很大程度上亦外化为“‘伞形国家’与新兴大国”之气候政治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