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论有没有党性?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今天哲学战线上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学正象认识论一样,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 (一) 所谓认识论的党性,就是认识论的党派性,就是认识论的派别。从认识论上来说,最主要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从哲学一产生就存在着。这就是说,认识论的党派斗争,  相似文献   

2.
正确评价列宁哲学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阶段——列宁阶段的标志,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推进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永远不会陈腐,以批判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为基本任务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3.
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从实践中获得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是历来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斗争。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种评价范式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归结为党性,把党性归结为阶级性,进而形成"凡唯物主义皆善,凡唯心主义皆恶"的伦理性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具有永恒的性质吗?本文基于本体问题分析了感性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的困境及其视角转换,提出了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过程思维终结了旧哲学,展现出对本体论的一种全新视域。  相似文献   

5.
列宁晚年,在领导苏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1922年初,党的理论刊物《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创刊,列宁为此专门撰写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这篇文章。文章着重从哲学方面分析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状况,提出了加强唯物主义宣传的迫切性,揭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尖锐性,强调了在宣传唯物主义的工作中党员与党外人士、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的必要性。这些论述,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都有伟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联系意识形态的现状来考虑问题,便会深切地感受到,虽然时间过去了八十多年…  相似文献   

6.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围绕这一观点经常出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进一步探讨和宣传唯物论与辩证法内在统一的观点,对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哲学史上任何一派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这一基本问题.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象一根红线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但是,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之外,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还存在着哲学出发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不仅有其社会根源,而且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认真分析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有助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水平,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作一些分析。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即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会得出如此荒唐的结论呢?列宁对这一问题曾做过分析,他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同马赫主义、波哥丹诺夫等唯心主义作斗争时,完成了重要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从反映论角度,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列宁看来,离开被反映者,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还有“无数的珍宝”,如处于“种子”和“萌芽状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关于这一点,列宁讲得最直接,最肯定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思想都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虽然在封建教会的严格控制和监管之下,但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正统派和非正统派的斗争,即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其论战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的思想。主要包括:增强理论自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使命;获取民众广泛的精神"认同"是无产阶级政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根本目标;教育与自觉相结合是实现理论自信的基本途径。探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的思想,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时代要求,也是研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思想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追溯了科学实在论与工具论争论的哲学历史根源,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以及科学哲学试图用工具论混淆和调和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都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又反对绝对唯心主义,但是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不了解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实在与思维的二元对立.只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才能克服实在论与工具论的对立,达到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曾被恩格斯宣扬的哲学基本问题所意指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已经被左翼思潮所抛弃。马克思没有开创一种新的哲学,而是一种哲学的变革,而且后者与政治有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论战之交集处在于持有何种主体理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彰显了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传统对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马克思此时崇拜费尔巴哈,深受其影响,其间的著作,虽有自己的创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还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我们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深刻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是"三个代表"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三个代表"则是实践唯物主义在现阶段的中国化表述,二者相辅相成.要宣传好实践唯物主义和"三个代表",就必须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于党的方针政策中,成为治党兴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创建党的报刊是建党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迫切需要。对于党领导下的报刊,列宁非常重视发挥其宣传与批判功能。在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通过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以凝聚革命力量,强力推动革命运动;在建设时期,通过宣传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教育人民具有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通过宣扬科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揭露宗教的唯心主义实质,教育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列宁认为,党领导下的报刊要敢于批判“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揭露西方“出版自由”的伪善行为以及批判一切唯心主义。列宁认为,在党的领导下,报刊应遵循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导向,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一方面通过正面宣传革命和建设中的正确主张、成功经验和英雄事迹等,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推动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塑造主流价值观,以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我国报刊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辫”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苟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