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尧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8-32
建立在civilright意义上的公民权研究无法有效回应社会团结问题,须在citizenship的意义上重新理解公民权。这种公民权遵循从身份承认到权利获得的逻辑,为存在分殊差异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团结资源。以此为理论视域,文章分析了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的身份承认问题,认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市民与农民工彼此的公民承认共同迈进公民权的体系中,各自能够以公民身份自我宣称与相互宣称,最终达致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2.
赵洲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14-121
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2010年国际法院发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不违反国际法的咨询意见。科索沃尚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能够参与具体、现实的国际关系的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国际承认对于国家身份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证据确认作用。国家建构是一种国际主体身份的获得与拥有, 宣布独立事关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和秩序。国际承认构成对国家身份建构秩序进行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应当根据现有的国际法原则、观念及其变化发展, 负责任地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3.
唐慧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
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后革命"主要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新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动力,大量超阶级、跨民族的个人和全人类问题成为社会生活领域的主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成为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承认政治的理论视角,"后革命"时期的国家治理应建立主体间的相互承认范式,依托基于承认基础上的现代民主,深化基于承认基础上的现代政治认同,构建并维护多元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永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5)
因民族国家政治分隔力形成的跨界民族,其成员的民族与国民双重身份对应着两种认同形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严重制约并影响着民族国家的边疆秩序及其地缘政治关系。跨界民族成员依靠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获得公民身份、实现利益诉求、建立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时,深受跨界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民族国家的有效治理、公民权益维护等认同政治实现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是较为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东亚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不少东亚国家感到担忧,加上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频频掀起,对东亚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中国必须进行身份建构,正确认识和定位自身的战略利益,并通过积极地互动实践,促进东亚各国对中国的认同,从而减轻他国的担忧和误解,提高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中国在东亚合作中需要建构三种身份:其一,自我身份;其二,角色身份;其三,集体身份。 相似文献
6.
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大学生党员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出现弱化的趋势。根据现代社会身份理论,建构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份,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合理有效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员的吸收及退出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7.
杨海宽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37(4):84-91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高校在经历了从行业到地方的身份转变之后,不少高校陷入“身份困境”,这种身份困境主要体现在行业特色褪色和融入地方艰难。准确分析地方行业高校的身份优势,整合外部发展资源,对于提升地方行业高校竞争力、打造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行业高校身份转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行业高校身份转变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格局,认为地方行业高校身份转变的关键点在于打造利益共同体,构建地方与行业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形成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8.
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具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系社会秩序、增进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等功能。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人们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与社会利益分化,摧毁了传统社会信任结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转型时期的新兴特殊群体也因此陷入了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低下的裂痕之中。当信任的裂痕没有及时得以修复,新的社会信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以来,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异文化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萦绕使非裔美国人面临着种族身份认同的困惑.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维系自己的身份成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眼望上苍>以独特的关怀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索,并以超前的视角憧憬了人类各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0.
章柏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7,17(4)
基于184所中国大学学校简介话语语料,考察其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建构的机构身份.研究发现,中国大学在其学校简介中主要使用了指称、述谓和强化三类策略,分别建构了八种机构身份:卓越的高等学府、有亲和力的高等学府、充满情感与活力的高等学府、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大学发展工程的建设者、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者、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者、大学发展竞争的参与者.大学机构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建构多种机构身份,突显其身份的多面性特征,实现信息传递和自我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乔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34-635
通过对拉尔夫·艾里森的鸿篇巨制《看不见的人》的作品分析,指出为了突出现代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从种族关系、黑人的生活与历史分析入手.提出了主人公寻求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最终,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对重庆市6所中小学的547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城市人角色认同问卷测查。分析认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直接相关,并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与城市人角色认同相关。 相似文献
13.
袁周敏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7-92
商务话语中的咨询顾问在会话的不同阶段建构了不同的语用身份,进而执行了不同的语用功能。咨询顾问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施事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方面。语用身份作为交际者可运用的在线语用资源,其执行的语用功能均指向该语类中咨询顾问交际需要的实现,即促进销售的产生,促成咨询人的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4.
陈利文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1):17-23
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给落后民族或国家带来深重的认同危机 ,在短期内经济无法赶上的情况下 ,它们都把重建文化认同来作为迎接挑战和解决认同的快捷手段。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立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 ,即“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支援论”。认为 ,只有资本才是解决民族认同的决定力量 ,文化决定论是文化的一种僭越 ,只会坠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迷宫 ;文化支援论把文化工具化、庸俗化 ,解消了其超越性的理想性成分。实际上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 ,人类应该超越一种启蒙心态来重估文化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 ,文章分析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 ,认为儒家文化可以为人类的整体和谐与沟通行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青年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贤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7-19
返乡创业是青年民工的基本归宿之一。本文通过对青年民工返乡创业制约因素的分析,认为应利用返乡青年民工创业的需求,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将促进民工返乡创业纳入到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思考中,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破解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因素,同时也能够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尽快迈入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形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象一词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形象范畴作多维审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形象与人的关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形象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象对现代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或价值. 相似文献
17.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的重要权利,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权制度,现代各国民法典也都确立了这一天赋人权。与西方两大法系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民法对身份权的规定尚待充实。身份权与人的身份利益关系至巨,它最能反映人的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法律地位。文章拟从身份权的概念入手,通过介绍身份权的历史进程,并分析其性质和特征等,对身份权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聂文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69-73
洛克对同一性问题的研究 ,在其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洛克认为同一性命题不是天赋的 ,同一性也不是天赋的。同一性观念是在经验基础上经由比较而形成的。并对同一性的矛盾作了独到的双重考察。洛克对同一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质。洛克哲学中的同一性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斯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9-76
个体始终存在身份建构的需求,而作为信息鄙视链基础的认同序列则在现代性指引下生产。通过身份建构需求和认同序列,个体与信息鄙视链相互连接。个体通过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运作,能够从认同序列中主动或被动获得某一身份。在此过程中,通过现代性的内化,个体帮助信息鄙视链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目前也存在部分具有后现代特质的信息鄙视链,但后现代性仍然难以支撑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其也被现代性所吞噬,成为信息鄙视链生产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战后移民与澳大利亚人口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洪贵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25-30
二战后澳大利亚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计划 ,从非英语国家接纳了大量移民。这促进了澳大利亚人口的快速增长 ,也导致其人口的民族及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