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借蜀地而立国四川险要的地形条件,闭塞的交通,沃野千里的富庶,历来是建国基础和国家的避难所。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史料中第一次以天府来称谓四川。。公元前316年,秦国开始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准备。在先伐蜀还是先韩的战略选择中,秦大夫司马错与张仪有一场精彩的辩论。司马错  相似文献   

2.
人才与口才     
正在我国古代,嘴上功夫了得、擅长折冲之道的人,通常叫说客,或称之为纵横家。充当说客的人,不但谈锋凌厉,而且绝顶聪明,尤为具备临场发挥的机智。历史记载的那些伶牙俐齿的说客不胜枚举,如晏婴、毛遂、苏秦、张仪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不过偶尔做了一次说客,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田常,准备借攻打鲁国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孔子得到消息后,派得意门生子贡前往齐国进行外交斡旋。没想到,在子贡极力说服田常的过程中,吴国、越国、晋国的利益陆续牵涉了进来。不得  相似文献   

3.
庞涓与苏秦     
梁绍辉 《老年人》2011,(5):42-42
庞涓,孙膑,苏秦,张仪,虽然所学不同,但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四人学业不凡,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人物,但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区别仅在于胸襟的宽窄。宽者容人,服人之长,彼此得益;窄者忌人,护己之短,两受其害。  相似文献   

4.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纵横家以其高超的传播技巧脱颖而出。本文试图分析苏秦在游说诸侯时的言论,以探索其传播技巧。研究发现,苏秦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技巧在于:审时度势、恐惧诉求和情感诉求。这些技巧展现了纵横家的传播智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过渡时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粒砂 《老人世界》2010,(4):32-32
女人要势利起来,丝毫不让须眉,能把男人拽个跟头!战国时期,苏秦这个小伙子很不安分,是个很有才华,也很有志气的青年,曾师从鬼谷子,与张仪、孙膑、庞涓是同窗。遗憾的是,当时还不兴科举。那时,要想出人头地,一是推荐,二靠游说。彼时的穷小子苏秦是没有任何背景的,即没什么所谓的“门路与关系”。所以说,他采取的是后者——游说诸侯权贵而博取功名富贵和权力。在  相似文献   

6.
正《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苏秦游说各国失败后,用光了身上的钱,只能心灰意冷地回家。可是,回到家中后,妻子不理他,哥嫂不给他饭吃。但苏秦没有和任何人辩解,他只是闭门不出,拿出之前的书,一本本重新苦读。学成后,苏秦再次出山,成功游说了六国合纵,佩带六国相印,执掌六国之军,扼虎狼之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真正的君子,不在情绪上较高下,只在能力上争输赢。格局越大的人越明白,斗气是最无用的消耗,斗  相似文献   

7.
赵海燕 《老年人》2013,(10):48-48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德"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现场,因为一件宝贝的出现沸腾了——它拍出了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的天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这件宝贝,是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罐上的画,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代奇人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坐着虎豹拉的车,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前400~前313),名王诩,又名王禅,长于修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据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张仪均为鬼谷子学生。一般认为他  相似文献   

8.
如此同学     
在感觉上,同学或许是我们全部的人际关系中最简单、质朴的一种,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应该是最为真诚和可靠的情谊。历史上就曾有过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设计把张仪推荐到秦国的佳话。可是,在历史上,同学之间相互仇害的事情也不少见。在战国时期,较为著名的事例就有两件,一是著名的军事家孙膑被他的同学庞涓陷  相似文献   

9.
张仪诈楚     
孙晓春 《现代交际》2005,(11):42-42
却说张仪在秦国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由于此前张仪曾被楚相国诬陷为贼而受辱, 于是,张仪上任以后,便给楚国的宰相去了—封信,信中说:从前我与你一起饮酒,我没偷你的璧,你却鞭  相似文献   

10.
四清楚了以上五类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后,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界定公关的概念:公关是一种靠劝服手段来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公关的行为性质是一种劝服活动。劝服活动就是公关的研究对象。一旦我们这样确定下来,马上就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公关实际上是一门劝服学,而这恰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鬼谷子和他的两个弟子苏秦、张仪所创的纵横术,普罗泰哥拉和高尔吉亚所代表的智者运动,苏格拉底发明的婆产术,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修  相似文献   

11.
宋冬梅 《职业》2011,(6):25-26
从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到古雅典、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西赛罗,从外交家有力有节的陈词到法庭上义正辞严的辩护,从政府耍员的施政演说到企事业单位的毛遂自荐,我们都能体会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  相似文献   

12.
范雎复仇     
战国时期有许多因个人蒙冤而后复仇的事例。如,孙膑在魏被庞涓迫害致残,而后逃到齐国,马陵一战射杀庞涓,张仪被楚国宰相诬陷为贼,后来得到秦王重用而报复楚国。这里所说的是范雎快意复仇的事。范雎,又名范且,字叔,魏国人, 早年勤学苦读,立志为国家建功立业, 但因家贫,只能投身于魏国中大夫须  相似文献   

1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自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翻开中国的历史书,很难看到美国西部常见的那种充满了探险和向机遇挑战的故事。偶然地或许也可能发现一星亮点,苏秦游说六国和张仪四处拜相的故事也许能让人有一丝的兴奋,那个辩士争雄和游侠辈出的年代不过几百年而已,历史大多时候是沉寂无声、不见硝烟、不见功勋的历史。可见中国古人的静是一种彻底的静,所以有君子淡泊高雅,所以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阐述的“静幽慎言”的君子修养守则,古人坚持认为人心本浊、人欲本炽本…  相似文献   

14.
仲秋爽 《职业》2012,(20):53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班主任培训中,笔者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从中领会到自我教育的真谛。魏老师外出一个月,班级工作依然井然有序,成绩斐然,真是让人佩服。班主任,尤其是技校的班主任,只要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两个词语就是"忙""累"。  相似文献   

15.
智守即墨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带领燕、韩、赵、魏、秦五国军队联合攻打齐国。齐燕两国本来有仇,早在二十几年前,齐宣王曾利用燕国发生内乱之际,出兵攻打燕国,那一战,只用了五十多天的时间,便攻下了燕国的首都。可是,齐国军队过于残暴,在燕国烧杀虏掠,激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自幼聪颖过人,在他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有个叫李膺的人,在皇帝手下为官,是洛阳城中的名门望族。此人在洛阳城有些名气,为人十分高傲,不与平常人交往,有两种人去他家拜访能受到接待:一是才智超群又有清高的名声的,二是他家的内外亲戚。孔融独自前往,去拜访这位名人。  相似文献   

17.
"阿姨,您在看什么?""阿姨,我陪您聊聊好吗?"四目相对后,魏阿姨还是安静地看着窗外,默不作声.魏阿姨入住福建省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两个月里,社工每次和她的对话基本上都是这样.由于中风,魏阿姨行动较为不便,身体的障碍使她显得有些孤僻,不愿和他人交流,每天都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护理站.通过初步评估,我们认为魏阿姨有与他人交流的意愿和能力,只是身体的失能状况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使她封闭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瑞妍 《老人天地》2014,(2):36-37
肉夹馍、凉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却像Logo一样共同印在洛阳人谢云峰的身上。在百度输入“洛阳大叔”4个字,会出现超过200万个搜索结果。  相似文献   

19.
自秦至清,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土地的田赋收入,历来都是封建王朝最基本的财政收入,而封建地主每时每刻都在同国家争夺这种收入.因而,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的封建王朝,同封建地主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有时也威胁着中央王权.然而封建地主同封建王朝,在对待农民的关系上,却是基本一致的.封建国家为安抚农民,常常运用均田减负的土地管理制度来调节这种矛盾.并以此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中国的封建制度,之所以能维持二千多年,秘密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商鞅入秦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频繁发生变法的国度,而商鞅则是第一个获得成功的改革家。关于商鞅的史事,目前的历史教科书只是说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应秦孝公之召入秦,经过10年的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却很少提及商鞅入秦前后的许多重要细节。其实,商鞅所以能够入秦并且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与人交往中的过人智慧,这一方面是善于理解他人,另一方面则是善于推荐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