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小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67-168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2.
唐艳玲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35-37
在揭示人文主义和黑暗现实之间所进行的尖锐斗争的同时 ,着重论述哈姆莱特在与克劳狄斯的外部冲突中 ,其灵魂深处的复杂变化以及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3.
张玉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53-55
本文试从《圣经》中耶稣基督牺牲于十字架上的象征 ,探讨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时所受的思想影响及《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试论回族的人文性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宗保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3):75-79
信仰为本、尚洁求真、包容和谐、和衷共济、国家至上、团结御悔是回族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点。作为一个信仰本位型民族,回族人强烈的文化自尊和守护心理,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这种自尊和守护应当保持合适的度,否则,就有可能给民族自我发展和民族间的相处与交往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樊学兵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57-59
死亡常常是那些由追求到绝望又在绝望中追求的人的最后的解脱.哈姆莱特的死不是生命的简单结束,而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在自我完结的生命节奏中,他的灵魂骚动和颤动不安的声音,是对死亡所完成的真正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形象的另类审视--从人际交往看哈姆莱特人性中恶的一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文学批评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将哈姆莱特滞定型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这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正如一百个读者阅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一样,如果我们撇开人文主义的先验影响,以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哈姆莱特》剧本,考察主人公的人性及其人际关系,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另类的哈姆莱特,即一个具有伪善自私、沽名钓誉、争权夺利、凶残冷酷、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等诸多人性缺陷的资产阶级利己者形象。事实上,在西方不少批评家的笔下,哈姆莱特的形象也是负面的,只不过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遮蔽罢了。研究哈姆莱特的负面形象,对于打破中国的哈姆莱特评论一面倒现象,倡导多元意识批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淑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6)
畲族人民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使得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格.他们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和哈姆莱特的生存困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份的困惑,贾宝玉表现在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排斥以及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而哈姆莱特则表现在不看重王子的身份以及视丹麦王室家庭为"牢狱"。二是婚恋的困惑,贾宝玉一方面钟情于黛玉,另一方面却对实现婚姻缺少行动上的努力;而哈姆莱特因受到母亲与叔叔不伦之恋的影响便怀疑爱情,又在复仇与爱情之间矛盾挣扎。三是事业的困惑,贾宝玉厌弃仕途经济的传统人生道路却又找不到未来人生的努力方向;哈姆莱特决心复仇,行动却一度延宕,又在复仇紧要关头犹豫不舍。 相似文献
9.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丛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1,38(5)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是前苏联和我国莎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 ,近年来虽有某些学者 (包括本文作者 )挑战 ,在我国学界仍居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澄清“人文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把握莎剧本原语境 ,可以清晰地表明 :哈姆莱特既非文艺复兴时期狭义人文主义者 ,亦非广义人文主义者或“蒙田式”人文主义者 ,因而传统观点应予彻底否定。该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学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贾宝玉的多重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之审美价值由其性格的矛盾性所决定 ,其性格具有叛逆性与妥协性相对 ,痴情与泛爱相通 ,美好心灵与纨绔习气相连 ,双性人格相统一 ,现实性与虚无感相交融的多重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既非完全西化式的现代化,也非亚洲"四小龙"式或者前苏联式,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从其性质来看,主要有四个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持续发展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赶超性"和"混合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张淑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1):51-54
19世纪澳大利亚的经济是依附性的,尤其是畜牧业.但依附性的畜牧业经济对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形成、国家的独立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且,同样具有依附性的经济产业部门,澳大利亚与同时代的印度和拉美国家不同.澳大利亚在二战结束时就基本跨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而印度和拉美国家却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关键的原因在于19世纪澳大利亚畜牧业经济的依附性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黄剑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100-102
英语的体具有复合性,即英语的体性不仅体现在英语动词本身,也体现于与动词相关的主语和宾语,以及影响动词的状语成分。英语句子的体义会随着体性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汉字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运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2):1-7
所谓"汉字结构",就是构造(或分析)汉字形体的理据,包括组成汉字的构件、构件功能及功能关系.汉字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演变的结果来说,有的结构理据消失了,有的结构理据重新分析了,有的结构理据隐含在系统之中了;就演变的规律来说,不外乎义化、音化、代号化三种方式;就演变的原因来说,有书写方面的,有职能方面的,还有文化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宗世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5):84-87
从中外壁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壁画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即壁画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也参与着时代的创造。基于壁画的时代性特征,壁画发展的前景应是专业性和科学化的。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分工依然存在 ,精神产品具备商品的二重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 ,因而精神产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但精神产品并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劳动产品 ,其价值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它的使用价值主要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7.
赵书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4):80-83
民俗是由于自然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而形成的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文化习惯,其内在动力是城市性格。本文从分析北京的地理形胜、历史特点、社会环境出发,归纳了北京地区史地民俗特点。提出北京的城市性格有融合性、地域性、时尚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品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因此,音乐演奏应当体现出一定社会背景中人们的审美需要.音乐演奏中的艺术个性不是脱离作品的孤立存在,它是演奏者个人审美特点及技术特点的高度艺术加工,它必须忠实于作品的艺术真实性.演奏者在塑造艺术个性时,要明确艺术个性的基本含义,在把握不同作品的特征的同时注意个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其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19世纪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结构。这样的社会实存,既对我国市场化社会转型产生着强大的规制并促使其保持“社会主义”的同源性,又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同源性特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因国家工业化导入市场机制而发生的一种必然回应,因而它又与世界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种或两类同源性现象及过程,本身存在着理论谱系、逻辑传统、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力等非同源性的基元;于是,规制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场域的既成性,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有效地规避“工业化 市场机制→社会转型”的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社会转型还将长期处于一种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博弈的性状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