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文帝登基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王朝由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一位关键人物。在他以前,有翦灭异姓王的征战,有诛灭诸吕的斗争,政局一直没有真正稳定下来;他上台后,很快走向稳定,迎来了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登基,后来被史家称为“迎立”,诸吕用事,刘氏命微,平勃安刘诛吕,迎立刘恒即位。当初,在刘邦的八个儿子当中,刘恒是最不受重视的,刘邦现存的儿子也不只刘恒一个,而且还有一个嫡长孙刘襄可以继位,元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其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要体现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提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作风。二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三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挖掘和学习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思想,对于当前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敦本务实是黄炎培教育思想的根基:他重视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照顾和体谅国情民情,关注民众生活,关注学生就业;教育学生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议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注意到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和生活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学以致用。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教育思想的务实作风。这种务实作风对当今我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该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 ?这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入手 ,立足发展 ,深化改革 ,用好的作风选人 ,选作风好的人 ,并不断强化教育 ,狠抓作风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努力为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5.
论毛泽东对党风建设的创造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对党风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在马克思主义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上,首次明确提出和科学论述了"党风"这一核心概念;在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上,高度概括和深刻论述了党的"三大作风";在党的作风建设模式上,创造了经常性的"思想改造"与集中式的"整风运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研究毛泽东对党风建设的贡献,对于完善和深化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及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特点是 :形成于新形势下 ;同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相联系 ;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 ,尤其是“一把手”要起示范作用 ;不仅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风建设核心问题 ,而且提出“实事标准” ;把制度建设同思想教育一起作为作风建设手段 ,同时以制度建设作为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果的客观标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好的作风和形象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  相似文献   

9.
刘恒:启蒙精神在衍变中迷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伤痕、反思文学呼唤五四精神的回归,造成了一股激进昂扬的启蒙思潮:重新审视“人”和重构“人”的精神内核。在政治权力话语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后的文坛,这无疑将激发和成就一批作家,刘恒的辉煌即来源于此。1986年《狗日的粮食》引起文坛的注意后,刘恒先后推出了《白涡》《虚证》《伏羲伏羲》《黑的雪》等力作,在文坛引起了轰动。纵观刘恒的创作,对人类生存的关注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刘恒痴迷于给自己心爱的主人公设置生存困境,将人的生命本能和承载人生命本能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历史时空条件下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作风建设”的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在吸取此前党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主要包含四个维度的基本内容,即要以“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的总要求抓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积小胜为大胜”、“滴水穿石”的精神态度抓作风建设,要以反“四风”、解决我们党当前严峻作风问题的有效举措抓作风建设,要以“倒逼”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科学方法抓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入手,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苻坚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落后性的制约。他有勇无谋,以开明君主自居却又专断独行,重小信而轻社稷,效法古圣王以"义"取天下却又好大喜功、穷兵极武,试图树立圣君形象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豪强的实质。因此,淝水之战前秦败亡的主要原因是由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错误举措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花间词派一直因其颓弱文风和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大受后人诟病,但是,花间派中不乏超越者,如词人李。李花间别调形成的原因来自于其词作独特的内容和题材视角以及有意识的形式选择(如词牌、语句节奏韵律等);同时,作为波斯裔词人的李在人文情操、文化传统等方面也表现出与当时其他西蜀汉民族词人的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流离陇西以及西南时所作诸诗中,经常出现汉末著名隐士"庞公"这一意象.它在杜诗中有着颇为复杂的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杜甫在乱世流离中以隐逸自视的自我意识,是杜甫自我形象的写照;另一方面,基于自觉的家声意识,杜甫又以"儒"否定了自己"庞公"式的隐逸生活,信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超越了普通士人的隐逸意识.  相似文献   

15.
韩愈对“众乐乐”的牡丹、芍药等都缺乏浓厚兴趣。他超然于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花木“比德”方式之外,对花木移情保持着理性与克制。韩愈的花木观念根植于他的“道统”意识、儒学实践。韩愈“独乐乐”于“高”“大”的花木以及“人弃我取”的花木,他的“盆池”审美、李花描写、杏花描写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虽然对花卉审美“不以为意”,然而却“无意而工”。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僻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17.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他与中唐其他杰出诗人一样,坚持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实践,但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具有奇险怪异的创新趋向。韩愈奇险怪异的审美追求既受到中唐"好奇尚怪"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又与其好奇反俗的个性特征有关,同时韩愈仕途的备受压抑对其险怪诗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蕴山的革命生涯长达70余年,自少年时代即饱读诗书,立志为民,他19岁时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行动,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国民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朱蕴山一生全身心投身革命事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以诗纪事,以诗言志,写作数百首诗词,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40岁以前的诗作中,简析了朱蕴山青少年时期寻求真理和勇于实践的成长历程,突现朱蕴山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二月河作品的人文情怀:指出了他的人文情怀首先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汉族中心的观念,对历史的评价更显人性化;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了人性内涵,表现出了人文精神;第三他怀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钟爱与敬仰之情,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尽情展示;第四他"关注弱势人群的心理渴望与需求企盼",寄托了现实中日益远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邵燕祥的诗是以热烈奔放、赤诚纯真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然而,作为一位正直的诗人,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被讥为不识时务.诗人因此获咎.诗人复出后,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变化.由激情趋向冷峻,由一位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诗人一变为善于思索、富有理性美质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